2021年(第六屆)畜牧業創新論壇暨豬業生產力峰會于26-28日在武漢隆重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煥春院士為大家分享了我國當前豬病的流行現狀與防控策略。
一當前豬病的流行狀況
1新發,突發動物傳染病給中國養豬業帶來巨大損失
1.1非瘟自2018年開始,非瘟在全國31個省份均有報道,擴張迅猛,且2020年底至2021年初,北方尤其是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又經受了一波嚴重損失,針對非瘟,陳院士指出,一定要從以下四點:1.一定要把非瘟病毒局限在家豬這一物種內,不能傳播到野豬和軟蜱,一旦物種循環傳播圈建立,將會進一步加大疫病防控難度;2.嚴格的生物安全;3加強疫苗的研發,當前的“拔牙”等各種措施很難確保“拔牙”豬只的去向,將為新一輪的大爆發埋下隱患;4加強臨床檢測力度,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減少損失。
1.2新生仔豬δ冠狀病毒2020年實驗室共檢測樣品545份,新生仔豬δ冠狀病毒陽性樣品90份,陽性率達16.51,在2020年引發了不小的損失。
1.3塞尼卡谷病毒該病毒的臨床表現癥狀與口蹄疫、豬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非常相似,一定要鑒別準確。
1.4PCV3目前我國豬群中PCV3的檢出率越來越高,感染較普遍,所調查省份的陽性率均在20%以上,主要基因型為3a和3b.
2常在常發、老病新發疫病的流行與變異
2.1藍耳病NADC30毒株和GM2的新發流行藍耳病毒容易變異,臨床毒株呈現多樣性;我國豬場經典毒株、高致病性毒株和類NADC30毒株(優勢毒株)等美洲型PRRSV以及歐洲型PRRSV同時存在,給臨床藍耳病的防控帶來很大的困難。2020年,NADC30-like毒株的流行比例為46.80%;GM2流行比例為9.37%,JXA1和經典毒株的檢出率有一定提升。
2.2圓環病毒2d亞型檢出率逐漸上升基因測序表明:豬場中圓環病毒的2b和2d亞型是當前主要流行血清型;并且2d亞型檢出率逐漸上升,占比54.1%。
2.3基因II型偽狂犬病毒的流行新流行豬偽狂犬病毒屬于基因Ⅱ型,傳統基因I型偽狂犬病疫苗保護力下降。且新發變異毒株可引起人的感染,目前已引發達22人感染。
2.4豬瘟2020年豬瘟病毒陽性率為1.26%,臨床上以隱性感染為主。豬瘟E2基因測序表明:豬瘟病毒2.1型為當前主要流行血清型,1型均為C株疫苗毒。陳院士建議,大型集團場可根據場內情況選擇不免疫疫苗,但是中小型場還是應該投入少量資金進行豬瘟疫苗免疫。
2.5在細菌性疾病方面,13型副豬嗜血桿菌和3型、9型豬鏈球菌成為新的流行菌株。
3.腹瀉性疫病仍然是威脅豬群健康生產的重要傳染病
非瘟期間,雖然養殖場內都加強了生物安全,但是種豬和仔豬的腹瀉依然嚴重,PEDV2a亞型在臨床上廣泛流行,檢出率高,毒力強,而傳統的2b亞型疫苗無法提供有效保護,輪狀病毒流行率升高,且感染豬群擴大到斷奶的保育豬群;造成腹瀉病的主要細菌性病原-大腸桿菌,占所有分離菌的53%。新型腹瀉病毒的出現進一步加大了疫病防控難度。
4.禁抗、耐藥性問題的出現,重新認識細菌性疫病的生物防控技術
為了養殖業發展和動物疫病防控的趨勢,對于細菌性疾病,陳院士建議一定要生物防控(疫苗免疫預防)加生物治療(微生物制劑,生物小分子治療制劑如干擾素,抗菌肽,細胞因子等)技術聯合應用,完全可以做到少抗,無抗。
5.多病原混合感染問題日益突出
細菌性病原副豬嗜血桿菌和鏈球菌聯合,藍耳和圓環聯合,病毒性和細菌性疾病聯合2-4個感染是當前防控的難題。
6.疫病的凈化與根除
凈化根除是解決我國豬病流行的唯一出路,早發現,早處理,才能杜絕循環往復的不利局面;對于非瘟防控方面,一定要利用好檢測工具,臨床獸醫水平要跟上,要發揮優勢,發現1頭,處理一頭,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二實驗室檢測
1非瘟的檢測非瘟檢測一定要科學采集樣本檢測,對于檢測結果,一定要反應快,處理快,現狀已有很好的很敏感的檢測方法,相信高水平的臨床獸醫加上檢測一定可以很有效的解決非瘟問題;
2其它常規病原檢測陳院士團隊2020年檢出最多的樣本還是藍耳,圓環,偽狂犬,細小,乙腦;而腹瀉類病原的檢測結果中PEDV占比最多,輪狀病毒RV的檢出率也有升高趨勢;藍耳的檢測結果顯示NADC30毒株流行比例最高,TJ株和HuN4株比例有一定提升,廣東株已經基本檢不出來了;在血清學抗體檢測結果中發現:圓環疫苗的免疫合格率很高,抗體水平陽性率超過90%,理論上講,如果抗體水平陽性率達到80%,再加上集體本身20%左右的免疫力,那該疾病就無法形成大暴發;通過這幾年的疫苗免疫控制,偽狂犬的野毒感染率大大降低;細菌性病原方面,大腸桿菌檢出率第一,其次是鏈球菌和副豬嗜血桿菌;細菌的混合感染以二重為主,外加少量三重混合感染;
三當前疫病大的主要表現和防控難點
1非瘟:
喜冷怕熱,夏天清欄后空2-3個月是對非瘟防控非常有利的,飼料廠中飼料高溫加工也是有效方式之一;非瘟毒株和毒力的變異研究今后要深入去做,以指導臨床防控和疫苗研發;從傳播途徑上來講關鍵是把人,車,物控制好;同時不管多完善的防控方案,一定要落實到位;同時,陳院士再次強調了非瘟防控九條:1.1嚴把海關、口岸、邊境站等關口,嚴格禁止豬及其制品的進入。嚴堵并禁止走私行為;1.2.嚴格檢測飼料、血漿粉、骨粉等飼用品帶毒;1.3.嚴格禁止泔水養豬;1.4.嚴格進行人員、車輛、用品等的消毒工作;1.5.對豬場的死豬一頭不漏的進行非洲豬瘟病毒PCR檢測;1.6.對豬場內的糞尿、污水進行非洲豬瘟病毒PCR檢測。要把非瘟當成另一種“新冠”來對待,才能盡快消除非瘟;
2繁殖障礙類疾病
病原主要是豬瘟,藍耳,偽狂犬等,這類疾病的防控一定要在做好疫苗免疫的基礎上加強引種和飼養管理等工作。
3腹瀉類疾病
病原主要是細菌和病毒,寄生蟲可以忽略不記。腹瀉類疾病的防控需要做好:溫度控制,仔豬斷水,母豬擠奶,糞便清理,環境消毒,飼養管理,清群喂養,疫苗免疫。
4呼吸道類疾病
呼吸系統的疾病最嚴重,病原涵蓋細菌,病毒,寄生蟲(附紅細胞體等),要引起高度重視。
豬病還是可以很好的控制好的,關鍵是方向,方法正確。
四豬場健康生產體系的建設與保障
健康的生產體系一定要做到防止病原微生物進入豬場,防止病原微生物在豬場內傳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傳播到其它豬場。實驗室檢測診斷和獸醫水平的提高對疾病控制非常關鍵。比如對非洲豬瘟防控上,我們要做到環境抗原陰性,豬群抗原陰性,豬群抗體陰性,野毒抗體陰性。臨床獸醫高水平要求: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診斷報告分析能力,一線養殖的生產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的溝通水平。
最后,陳院士給出了綜合防控建議:要把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好,預警預報系統利用;疫苗免疫程序和藥物治療方案制定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歸納到16字方針:診斷清楚,治療明白,免疫有數,凈化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