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瘟防控現狀
1、全國非瘟形勢更加嚴峻,局地損失嚴重
2020年,我國農業農村部總共報告了19例非洲豬瘟疫情。截至2021年4月5日,今年我國農業農村部已經報告了9例非洲豬瘟疫情;局部地區去產能明顯(10%~50%),有由北向南擴散、局地地方性流行的趨勢。南方馬上進入雨季,往年的經驗表明,雨季是非瘟高發的季節。
2、流行的毒株和臨床表現復雜化
臨床感染復雜化:目前非洲豬瘟病毒毒株多樣,有不同基因型,既有人工缺失的毒株,又有自然缺失的毒株,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況。
臨床表現復雜化:臨床上存在不同的非瘟毒株,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況。不同的感染情況,臨床表現不同:臨床上可能沒有明顯臨床癥狀,可能表現出典型的野毒(強毒株)癥狀,可能出現非典型癥狀:不食,輕微的發紅、發紺,皮膚壞死斑,脾臟腫大等。
3、針對野毒(強毒株)的有效“拔牙”策略不太適用于“弱毒”
各種原因引起的弱毒株感染臨床表現相對緩和,排毒不規律,臨床發現及實驗室檢測難度加大,導致原有的針對野毒(強毒株)的“定點拔牙”策略部分或完全失效。野毒(強毒株)和弱毒的臨床處置差別如下圖1所示。
圖1非洲豬瘟病毒野毒(強毒株)和弱毒的臨床處置差別
4、防控側重點和最終的結果不同
非洲豬瘟病毒野毒(強毒株)和弱毒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是類似的,但是防控的側重點和最終的結果不同。野毒(強毒株)感染后如果能早期發現,則污染范圍小;但是弱毒難以發現,發現時可能已經造成非常大的污染范圍。
對于野毒(強毒株)感染,因為處置措施相對成熟,成功剔除和復產的幾率很高;但是弱毒感染更可能是清場,或者假定陰性豬群被隔離持續飼養(圖2)。
圖片圖2防控側重點和最終的結果不同
5、弱毒傳入途徑多樣
非洲豬瘟病毒可通過胎盤屏障垂直傳播,臍帶血、胎衣等檢出率高。暫時不認為其能穿過血睪屏障,所以精液還未發現內源性污染,且無論仔豬出生時是否是病原和抗體都為陰性,之后的生長環境中豬只都可能轉陽。
因為風險豬只增多,很多屠宰場存在非洲豬瘟陽性問題,屠宰場會污染相關的產業鏈,成為非瘟,特別是非洲豬瘟病毒弱毒的重要傳播途徑(弱毒很大一部分是人造的,人為原因引起的)。同時,因為豬群流動,特別是引進無癥狀帶毒的后備豬只這一傳播途徑也十分值得關注。
無論是非洲豬瘟病毒野毒(強毒株)還是弱毒,已經被證實了會通過短距離的氣溶膠進行傳播,但是其在臨床傳播中的重要性,或者說是否是非洲豬瘟臨床案例傳入和傳播的主要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跟蹤。臨床中疫苗毒污染時間、排毒時間長,風機等處可以檢測到疫苗毒,且與臨床案例高度相關,提示氣溶膠傳播在非瘟弱毒傳播中的重要性(圖3)。
圖3非洲豬瘟病毒弱毒傳入途徑多樣
6、黃金豬周期可能持續:防好了就“盆滿缽滿”,做不好就“傾家蕩產”
目前豬價已經處于歷史高位(圖4),因為非洲豬瘟弱毒的加入,沒有有效的應對方案,以及養豬產業大規模擴張和變化:規模化豬場的大規模擴增,新加入的數以百萬計的新的養豬戶,沖擊了原來已經建立好的非瘟野毒(強毒株)防控系統,應對非洲豬瘟病毒的能力需要一定時間恢復。因此黃金豬周期可能還會持續,盡管會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和波動。
同時,因為單頭豬只,特別是種豬的盈利強勁,豬場的非瘟防控能力,特別是非瘟防控成效差距巨大,因此非瘟防控某種程度成為一票否決制的關鍵點,防好了就“盆滿缽滿”,做不好就會“傾家蕩產”。
圖4全國生豬與仔豬均價(數據來源:前瞻數據庫)
7、非瘟背景下的其他重要問題
①因擔心操作污染擴散,或者緊急情況下的靜默生產等導致某些免疫的缺失,各種消毒和應激情況(持續采樣等)導致的豬群整體健康情況較差等,導致了豬流行性腹瀉、豬偽狂犬病和豬藍耳病等豬群健康問題凸顯,同時造成的損失可能比非瘟引起的更大;
②高豬價造成養殖集約化野蠻發展,管理、人員和技術瓶頸明顯;
③過多的三元母豬和其他低繁殖力種豬,讓種源瓶頸突出,生產節律選擇、豬群流轉、種豬補充策略亟待升級;
④養豬產業向集約化不斷發展,土地資源緊張凸顯;同時前期為了穩產保供,為生豬養殖開了很多“綠燈”,存在很多環保風險,因此當生豬供應穩定充足的情況下,環保問題將會成為重要工作;
⑤樓房養豬遍地開花,這類新的養豬模式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短期內可能存在“陣痛”;
⑥養殖成本增加,豬價波動性大,生豬期貨上市,更好地把握市場行情,依據自身情況,找到健康良好發展的路徑十分重要。
二、當前非瘟防控重點
當前生豬產業新項目、新人員、新豬舍、外部環境惡化、雨季來臨,非瘟的風險正與日俱增。因此,快速認知非瘟防控重點,不斷學習,快速優化,持續可靠地執行才是成功防非的關鍵。
1、做好生物安全還是唯一的道路,同時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平時豬場的隔斷十分重要
能成功防控非洲豬瘟病毒野毒(強毒株)的多層生物安全圈層系統(圖5)對于非瘟弱毒的防控依然是有效的。
圖5多層生物安全圈層示意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2、新形勢下,新的非瘟防控措施的宣貫、執行、考核、升級
需要針對新的情況,不斷升級各種防控系統,圖6為更新的部分非瘟防控文件,更多的普檢、常規免疫、保健、異常上報、雨季防非、豬只死淘標準和規范等在持續升級中。
圖6更新的部分非瘟防控文件
3、新形勢下的監測方案、異常上報、應急物資準備、操作演練、異常快速處置等規范的制定
監測方案不僅要監測異常豬只,需要檢測抗原和抗體,還需要檢測各種應激場景:例如,分娩、轉群、免疫、斷水、斷料等。
同時由于臨床上異常豬只特點的變化,要將監測的異常情況更加具體化。例如,弱毒導致致病性減弱,死亡率降低,臨床癥狀以關節炎、腫塊、潰瘍和繁殖障礙等為主要癥狀。
豬場早發現、早鑒定;豬場一線人員加強學習對于異常情況的判斷;要有認知敏感性,做到及時送檢,同時重點關注銷售、轉群、引種、監測等環節,并根據結果實施獎懲措施。
4、后備培育舍的準備和充分利用
非瘟在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因為供需不平衡,也讓豬價處于歷史高點。同時,因為高豬價、高風險、種豬繁殖性能下降、養殖成本增加、非瘟新變化、其他常規問題的凸顯等因素讓生豬養殖變成了一場經營之戰,只有做好健康管理的同時,做好經營管理,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做好馴化,有更好的種豬儲備;另一方面選留足夠后備,提前準備配種,如果有變化可以銷售懷孕母豬,爭取做到復產即滿產、滿產即分娩。這樣豬群可以大出大進,規模發展,盈利能力增強。
5、從談血色變到做好普檢工作,特別要保障采血過程中的生物安全
對于非瘟野毒(強毒株)通過血液散毒風險的恐懼,一度讓我們談血色變。但是目前很多疫病造成的損失,比如豬流行性腹瀉、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等,可能已經大于非瘟野毒(強毒株)造成的損失。因此普檢工作的開展十分重要。
同時,因為對弱毒株感染風險排查又必須采血樣檢測抗體,因此,采血還是必須的,關鍵是怎樣采,特別是采樣過程中的生物安全的保障。
6、檢測、監測中的抗原、抗體假陽性對臨床危害巨大,但是不斷發生
山東某公司生產的紅色真空采血管存在非瘟病毒核酸污染,雖未引起感染,但造成誤判和錯誤處置,而且不能正常銷售豬只,損失較大。通過了解,目前行業內采樣物資的污染現象較為普遍,近期又從某品牌的采血針中檢測到非瘟病毒陽性,值得警惕。
抗體試劑盒的準確率超過98%以上就已經到上限了,也就是說2%左右的錯誤率是正常現象;同時國內外的試劑盒因為設計和工藝的差異也會引起誤判。因此,臨床上也存在很多結果不符的現象,特別是假陽性問題凸顯,這個時候需要考慮抗體陽性率和各種試劑盒的臨床檢測符合率,比如,50頭、100頭豬只中有1~2頭豬只的血清抗體為陽性,反復使用不同試劑盒檢測都為陽性,但是豬群沒問題,同欄或鄰近豬只持續檢測都是陰性的,一方面疑似非瘟,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抗體陽性的豬只一定要依據國家相關規定進行處置;另一方面,這個假陽性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需要持續觀察和檢測,再解除風險。同時如果多個試劑盒檢測一定比例的抗體陽性率,如超過3%,這個時候就更需要慎重了,需要進一步結合臨床癥狀和檢測結果進行判定。
7、免疫和保健程序的升級和推進
免疫的升級,一方面是為了降本增效,另外一方面也能降低生物安全風險(比如剔除不必要的免疫,使用聯苗,免疫后進行監測等)。
同時,非瘟大背景下,其他疾病問題、管理問題凸顯,做好保健和治療工作,對于降低死亡率,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生物安全風險也很重要。
8、消毒方案的落實,藥品采購目錄的確定,消毒的計量化標準
經過兩年多的臨床實踐,可靠的消毒方法和方案不斷成熟。為了規范消毒管理,降低消毒費用,簡化消毒環節,落實雨季的消毒管理,消毒方案的升級勢在必行。同時,通過臨床檢測和驗證發現,很多生物安全相關人員甚至豬場管理者對消毒劑的劑量和具體操作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操作方案可視化上墻,消毒藥標準計量化十分重要。
9、實行批次化生產,及時上報異常豬只,確定淘汰豬的規范
①批次化生產降低了生物安全風險;
②異常狀況上報,特別是非瘟疑似或者確診的豬只、檢測陽性的人車物環境等;
③出于生物安全和經營效益的綜合考量,進行淘汰的豬主要是非瘟陽性和周邊相關豬只,以及各個階段的無價值豬。
10、雨季非瘟防控重點事項
11、明確團隊人員(架構)建立,人才培養管理體系的建立,留住人、用好人
養豬生產中最難的是人員管理,提高人員的穩定性、執行力和積極性,是每位養豬生產經營者經常思考的問題。當前養殖企業大規模擴張,穩定的后備梯隊建設和可持續的人才供應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1)目標清晰、明確、統一;
(2)決策與執行力;
(3)明確崗位職責;
(4)建立培訓體系。
12、樓房養豬的探索和總結——以廣州增城樓房養豬項目為例
廣州增城樓房養豬項目(圖7),創造了“當年立項、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當年產仔”的金新農速度。
樓房養豬項目比傳統養豬更加集約化、管理更加精細化、單位面積利用率高、環保管理更加集中、綜合成本更低,與同等規模平層豬場相比,用地僅需其1/10左右。廣州增城樓房養豬項目預計2021年可以達產60%,2022年達產100%,實現用最少的土地產出最大的效益。
但是樓房養豬作為一個新的養豬場景,還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總結的地方。比如設計的標準、環控的要求、疾病防控的關鍵點(特別是非瘟防控),同時要求環保十分穩定,否則影響巨大,而且新項目,新的人員、新的系統的應用磨合還需要時間的沉淀,甚至會有一個陣痛期。
圖7廣州增城樓房養豬項目示意圖
13、豬流行性腹瀉、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等重點疫病防控的落實
豬腹瀉:①干凈產房;②飼養管理;③提高保護力;
豬藍耳病:
豬偽狂犬病:區分場區的情況,①免疫執行3+2免疫;②產房監測淘汰;③唾液檢測淘汰。
三、總結
1、2021年,我國非瘟防控形勢異常嚴峻(野毒(強毒株)+疫苗毒+自然缺失毒+……);
2、黃金豬周期可能持續:非瘟防好了就“盆滿缽滿”,做不好就可能“傾家蕩產”;
3、需要認知非瘟的重要性、復雜性、變化性等,并按系統快速推進,計劃、執行、監督、反饋;
4、緊抓內部生物安全和各項生物安全改造,加強培訓和團隊建設,抓緊對各項文件的宣貫、考試、執行、落實、監督,全員一同應對當前嚴峻形勢。
專家點評
今年非瘟防控形勢異常的嚴峻,非瘟病毒臨床感染復雜化,非瘟臨床表現多樣化,原有針對強毒的“精準剔除策略”應對單純弱毒疫情時顯得軟弱無力。應對弱毒疫情,將其抵御于豬場之外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弱毒到達豬群后,目前基本無法剔除,最終,豬場可能面臨帶毒生產、甚至清群的結局。因此,需要新的認知、新的儲備,處置手段、檢測、監測手段等都亟需升級,同時產業行業其他問題也凸顯:其他健康問題(豬病毒性腹瀉、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細菌性疾病等),養殖成本高,豬價有下降趨勢,核心種源差,三元豬只加速淘汰,樓房養豬的新挑戰,環保問題將會被再次作為豬場發展的緊箍咒,養豬產業規模結構的變化,對人才的更高的要求和渴求等。
本文應對錯綜復雜的新形勢,提煉了一些重點事項,主要包括:1、生物安全依然非常重要,需要不斷提檔升級,同時加強生物安全硬件的建設;2、需要重新審視升級原有的非瘟防控系統和材料,根據新的形勢和新的變化進行梳理、簡化、貫徹、落實、再升級,循環往復;3、對于弱毒的防控變成了經營之戰,因此,還是需要盡量做到早、快、嚴、小,制定新的檢測方案、異常上報機制,對物資進行準備,明確處置流程,進行臨床演練和流程優化;4、抓好后備培育管理,做好健康管理,提升補欄能力和種群規模;5、落實健康管理中的普檢工作,做好防交叉;6、提升檢測和監測能力,并應對各種檢測和監測的限制和錯誤;7、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非瘟防控是“一票否決”式的,但是它不是全部,一定落實好免疫和保健程序的升級,提升豬群健康,降低生物安全風險,做到降本增效;8、落實消毒措施,簡化消毒物品清單,計量化管理好消毒劑量,做好消毒流程監管,既要起作用,還不能浪費;9、批次生產,上報和及時處置異常豬只,提升豬群整體健康度,提升豬群感染閾值;10、針對當前的雨季,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和各項生產部署,打好雨季非瘟防控攻堅戰;11、明確架構和崗位職責,建立人才管理培訓系統,攬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12、擁抱行業的新事物,同時盡快學習度過陣痛期,建立樓房養豬的新標準,迎接生豬期貨、非典型豬周期、養殖成本的提升和豬價的下降、環保等問題;13、落實其他重點疾病的防控,例如豬流行性腹瀉、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等。本文為當前我們應對錯綜復雜的非瘟局勢提供了參考。
2021年,非瘟防控形勢異常嚴峻,但是大家也觀察到,非瘟對整個生豬產業也是危和機并存,我們需要腳踏實地,按照新形勢努力學習和認知,并快速行動,通過計劃、執行、監督、反饋、升級,不斷提升我們的非瘟防控能力,同時結構和功能是息息相關的,抓緊內部生物安全,做好硬件升級,抓好團隊建設,升級新的應對策略,不斷學習、宣貫、落實,讓全員一起應對非瘟,我們才能轉危為機。
面對外部的疫情和豬周期,做好非瘟防控和降本增效,打好經營之戰,剩者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