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我國北方豬場因非洲豬瘟損失慘重,可能部分豬場確診為野毒后還認為是不幸中的萬幸。筆者認為,2021年的非洲豬瘟疫情將比往年更為復雜,因為北方疫情并未結束,部分豬場正在遭受基因缺失毒“拔牙不凈”之痛,同時疫情呈現出向南擴散之勢,提醒廣大同行高度警惕。
一、復雜感染和發病原因分析
疫情的復雜性首先源自毒株的復雜性。目前基因缺失毒株存在多樣性,既存在II型,也可能存在I型。臨床反饋既使是同一型的毒株因缺失MGF和CD2v的不同區域,毒株的致病力也顯著不同。因此,針對“弱毒”的防控,目前缺少可參考的數據和可借鑒的經驗。
1、野毒和弱毒有可能同時存在于豬場,但野毒先表現出癥狀,而弱毒還在潛伏,這導致部分豬場認為感染的只是野毒
非洲豬瘟病毒野毒和弱毒(人工基因缺失或自然變異毒株等)傳播途徑類似,其傳播源頭(如屠宰場)也是相同的,但野毒的臨床癥狀表現可能更早,有可能會掩蓋弱毒感染的豬群。當豬場在某一時間段內為野毒打開一扇門時,對弱毒的“窗口”也是敞開的。
按時間節點推算,如果豬場冬季感染野毒,預計從野毒表現出臨床癥狀后的3個月后有可能會經歷弱毒發病周期,并且有可能是無癥狀的,因此有可能會麻痹豬場管理者,但幾個月后有可能會重演母豬大面積流產的悲劇。
2、弱毒具有免疫器官嗜性,豬場因樣本無法覆蓋導致核酸假陰性的誤判
非洲豬瘟病毒野毒和弱毒在豬體內的感染途徑是一致的。無創口時,都是通過口鼻途徑感染,但區別是野毒感染早期有癥狀,因此在感染早期可通過口鼻液檢測核酸進行確診;弱毒感染早期無癥狀,后續隨著機體恢復,唾液甚至是血液都檢測不到病毒核酸。在大群內對無癥狀的個體的核酸檢測是對定點清除技術的極大挑戰。
已知研發中的非洲豬瘟疫苗大多是用原代骨髓細胞生產的,可能對骨髓嗜性較強。大多數“野苗毒”的非法生產單位并未突破骨髓細胞的生產技術瓶頸,而采用豬肺泡巨噬細胞(PAM)生產,因此這些以PAM生產的毒株可能表現出嗜肺臟的特點,這導致其在豬體內的分布有很大差異。部分豬場通過對死豬肺穿刺才有可能檢測到病毒核酸。
3、弱毒的隱蔽性導致單一個體感染最終造成全群感染
弱毒潛伏期長,尤其是非洲豬瘟病毒雙基因缺失毒株感染后臨床癥狀不明顯,潛伏期可長達數月。基因缺失弱毒對免疫系統是逐步蠶食的,其往往在破壞了免疫系統后導致疫病擴散。在潛伏期內可能出現多次轉群和其他應激,這樣一旦發病就可能在多點出現陽性豬,在臨床出現癥狀后的1個月內,基本可以造成全群感染。
二、針對弱毒的防控和處置措施
1、弱毒傳播中粉塵和水源等次要傳播途徑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損失
野毒通過粉塵等次要的傳播途徑傳播,可通過早期監測發現并“拔牙”,擴散范圍小,損失不大;但如果弱毒通過粉塵傳入豬場,只要一個點進群,在經歷3個月以上的無癥狀傳播后,有可能會出現多點多棟發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在當前形勢下,豬場需要關注粉塵的傳播,同時對于水源和蚊蟲傳播的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
2、臍帶血和胎衣也是可靠的、易獲得的檢測樣本
通過臍帶血可檢測到病毒核酸,說明弱毒可垂直傳播。臨床實踐表明,采用胎衣檢出率與前腔靜脈血檢出率符合率較高,胎衣可作為一種易得的、有效監測樣本。
3、死亡豬只可通過“肺穿刺”采樣,進行弱毒核酸確診
由于非洲豬瘟病毒具有巨噬細胞嗜性,而肺臟和骨髓中巨噬細胞豐度較高,因此可通過對異常豬進行肺臟穿刺采樣,檢測是否感染了疫苗毒。
4、核酸檢測目前遭遇瓶頸,抗體監測成為一種有用的臨床工具
弱毒感染初期散毒量比較小,感染范圍非常有限,因此對周邊豬群的感染率很低。意味著在還未出現臨床癥狀的潛伏期,找到無癥狀感染豬(且此時是不散毒的)非常重要。通過對抗體陽性的血液樣本的核酸檢測發現,感染早期血液中有可能檢測不到病毒核酸或病毒載量極低,這就表明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感染弱毒豬場的采血散毒量是極低的,說明非洲豬瘟抗體檢測對篩查出弱毒感染豬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北方豬場可以在近期進行抗體監測,判斷豬場是否有弱毒潛伏的可能性,避免重蹈弱毒免疫場母豬大面積流產的覆轍(注:抗體檢測試劑盒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陽性,如何判別和驗證且待下回分解)。
5、降低密度,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內
豬只密度越大,接觸頻次越高,病毒擴散速度越快。為了保種和可持續發展,豬場應重新考慮一點式豬場的弊端,更要注意豬場內外的生物安全,避免因為交叉污染導致場內全部感染,同時讓場內的豬只少與屠宰場等環節接觸。
6、仍需不斷提升豬群健康度,從降低易感動物數量入手
降低易感動物需要強制死淘,不給弱毒感染宿主的可乘之機。豬場管理層需要從全局出發,不能為了多養豬,讓弱仔、病仔進入或留在豬群,往往這些個體是最先被病毒攻克的。除了正常生產過程中要加大死淘外,當豬群出現未知的異常時也要加大淘汰比例,特別是在大環境不佳的區域,往往這是最佳止損的辦法,也是無奈之舉。
其次需要下功夫提升豬只抵抗力和健康度,如增加優質蛋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中藥在抗炎癥、提高豬群免疫力上也有一定的幫助,有機酸化劑、微生態制劑對于提高豬群的營養代謝吸收方面有改善,豬場可以嘗試用于保健和感染后的連續生產。
非洲豬瘟野毒和弱毒有著相似的傳播途徑,可能也有共同的來源。實踐經驗表明,很多豬場會先后發生野毒和弱毒疫情,極大可能是在同一時間段感染,但是由于潛伏期的不同,在不同時間點先后暴發。針對隱蔽性更強的非洲豬瘟弱毒,豬場不能墨守成規,固守著野毒定點清除的經驗去防控。目前所知針對弱毒的核酸檢測是嚴重滯后的,并且由于弱毒的毒力更低,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因此3個月以前感染的豬場可能正經歷著弱毒的陣痛。
縱觀2021年的非洲豬瘟疫情,北方的疫情并未因天氣轉暖而平息,南方的疫情已經開始,保住核心的種豬資源是每個豬場2021年首要的目標。
三、豬場需要提高認識,加強生物安全,力求做到位
1、豬場管理層首先應更新觀念,深刻認識非洲豬瘟基因缺失毒株的危害,科學認識其傳播特點。未免疫場也同樣可以感染基因缺失毒株。越是有防控非洲豬瘟野毒經驗的豬場,越需要提高警惕,因為對經驗的盲目自信是自我提升的最大阻礙。
2、養殖企業應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嚴查非洲豬瘟基因缺失毒株的來源,推動行業自律,不再擅自使用基因缺失毒株,對發現使用“基因缺失疫苗”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保證區域大環境的干凈。
3、加強運輸車輛的洗消工作。目前屠宰場仍是最大的散毒源,除需對運豬車輛加強洗消外,也應嚴格控制與車輛和人員接觸的各種中間載體。
4、全面升級生物安全措施。對于“漏網之魚”和非洲豬瘟野毒,用定點清除技術作為最后的保障;由于基因缺失毒株感染初期的豬只不表現臨床癥狀,潛伏3個月后必定會演變成一場災難。在目前沒有有效措施的前提下,內外部的生物安全必須要做到極致。
任何低概率事件在高頻次操作的情況下都會成為必然。南方豬場雨季時需加強對水源的監測與管理,不能有絲毫大意,對于粉塵和飼料等以前沒有重視的工作,也需要有專人去研究落實。
北方豬場在冬季注意消毒程序的合理性。氣溫較低時,消毒劑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有些烘干設施也不能達到有效溫度和作用時長,因此北方豬場要特別加強冬季的洗消和生物安全工作。
5、狠抓內部生物安全。豬場可能存在松懈和麻痹大意,管理者要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發現其中漏洞。在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和檢查的同時,也需加強內部生物安全管控,避免疫情的擴散。
6、提升群體健康度。除通過增加豬群營養(包括蛋白)的攝入來提高豬群對非洲豬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感染閾值之外,在目前狀態下,豬場應降低養殖密度,淘汰易感豬,同時關注藍耳病等免疫抑制病的日常監測(絕不能因噎廢食,因擔心非洲豬瘟傳播而不做豬群的抗原抗體監測等工作)和防控。
7、重新審視一條龍養殖模式的弊端。在沒有找到針對非洲豬瘟基因缺失毒株有效的群體監測方案之前,先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
8、引種前進行非洲豬瘟抗體和核酸檢測,避免引入傳染源。
9、2021年,打好種豬保衛戰,對種豬場嚴防死守,提前制定針對非洲豬瘟基因缺失毒株的防控方案,力保陰性的核心種豬資源。
專家點評
近期非洲豬瘟疫情形勢復雜,很多豬場在復雜的非洲豬瘟疫情面前茫然無措。該文首先剖析了非洲豬瘟疫情復雜的具體原因,包括強毒和弱毒可能共存于豬場、弱毒有器官嗜性等特點,解釋了臨床上導致非洲豬瘟發病的多種多樣的原因,也解答了有些豬場在非洲豬瘟檢測過程中檢測不到或者不同時間檢測結果不同的疑問。
該文不但分析了目前非洲豬瘟的復雜形勢,更進一步提出了針對復雜感染情況引起的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和處置措施。在生物安全方面,重點強調了豬場容易忽略的通過粉塵和水源的傳播途徑;針對弱毒檢測難的現狀,提出了臍帶血檢測、肺穿刺、抗體檢測等應對措施;同時指出,降低豬只密度,提高豬只的自身抵抗力,減少易感動物數量等措施,在應對目前非洲豬瘟嚴峻形勢方面也有積極意義。
編輯:河北方田馮亞敏審閱:仇華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