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了黃顙魚的發展歷史、繁殖技術、開花培苗技術及三種黃顙魚的優劣對比,今天講講黃顙魚的成魚養殖的現狀與養殖技術。
養殖分布及現狀
黃顙魚產業的養殖熱潮,有如南海巨浪洶涌澎湃,短短的十多年,已席卷全國。東至江浙,南跨兩廣,西達四川,北越天津,中遍兩湖,凡有淡水資源之處,都有人養殖黃顙魚,而且養殖面積在不斷拓展。
最先興起養殖的為廣東珠三角地區。從佛山和廣州市郊開始養殖,逐漸發展到江門、斗門等周邊地區等等,其中,尤以南海儒溪養殖效益最高。養成產量從最先的年畝產500~600斤,至中期的2000~3000斤,發展到近年的4000~7000斤,最高突破年畝單產10000斤以上,2017年初純利潤達3~5萬元/畝。儒溪人養殖黃顙魚連續十七、八年從不間斷,成為遠近聞名的黃顙魚養殖品牌村。整個廣東,早年主養普通苗,近年主養全雄苗,極少養殖雜交種,因為全雄苗的“毛毛魚”最少而獲得的養殖效益最大。
緊接養殖較多的是洞庭湖水系、洪湖水系及鄱陽湖水系周邊地區,主要是荊州、武漢周邊、岳陽、常德、南昌、九江等地區。養殖品種早期為普通苗,近兩年普遍養全雄苗,去年新興起養殖雜交苗,普通苗已極少人養殖。其產量一般為1000~3000斤之間,也有突破4000~6000斤的。市場需求中、小骨為主;養殖最大規格75~200克。這兩年,兩湖地區養殖量增長比較迅猛,人們開始摸索到養殖黃顙魚的鑰匙,漸漸成為全國黃顙魚養殖的重心。
江蘇、浙江、安徽一帶,以湖州為中心,遍布千島湖、太湖、運河等周邊水域的養殖區,以前以四川的普通苗為主,由于普通苗雌雄各半,且長速最慢,“毛毛魚”太多,影響售價,苗價低廉遠遠補償不了售價的損失。去年開始養殖雜交苗,而去年年底雜交苗在水溫25℃以下,暴發小瓜蟲病,損失慘重,甚至全軍覆沒,所以今年開始大量轉養全雄苗。江浙一帶的養殖畝單產以2000~3500斤居多。
四川一帶繁養黃顙魚,主要以眉山地區為中心繁養黃顙魚較成規模。以前主養品種為普通苗,近兩年以雜交苗為主,也有部分轉養全雄苗。四川的成都對商品魚的規格要求不大,養殖也是受天氣的因素影響,養殖出來的魚規格總體不大。同時四川的眉山市是黃顙魚苗種繁殖集散地。
廣西地區一直以來基本上都從廣東購進魚苗養成,近年涌現出一些苗場。廣西地區主要是網箱養殖,魚塘養殖占的比例較少。近年主要養殖全雄魚,由于網箱養殖成魚品質較好,產品除本地銷外,云南、貴州等魚車長期過來搶購,因而售價比池塘魚稍高。近年大量拆除網箱,前景未卜。
由于黃顙魚成魚市場不斷拓展,養殖地區除了上述地方外,福建、鄭州、天津、東北等地養殖也漸漸興起。
養殖技術方法
追求美食與維護健康為胞生兄弟,無公害食品與高效益養殖是融為一體。在科學與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健康食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養殖成魚的最終出路,是讓產品走上餐桌。因此,成魚養殖采取的一切手段,都離不開健康養殖出無公害食品這一鐵定原則。如在養殖過程中為了表面的效益,不顧人們的健康而濫用違禁藥物,無疑是以身試法,最終入刑,還談得上什么“高效益”呢?
黃顙魚成魚養殖常見的養殖模式有:
A.池塘純養;
B.池塘混養;
C.循環水養殖;
D.大水面(湖泊、水庫、山塘)混養;
E.魚塘網箱養殖等五大類模式。
廣東的養殖黃顙魚技術較高,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廣東比較常見的池塘養殖技術,供大家參考:
投苗前準備----塘口選擇、清整及消毒、“試水”
塘口選擇:水通、電通、路通則財通!選點要必備三要素:
(1)水源充足,水質符合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及GB11607—89《漁業水質標準》等標準中有關要求;
(2)電源正常、又大電網供電,且有備用發電機組;
(3)道路暢通。
池塘水面建議在3-20畝,池底淤泥深30CM,水深1.5~2.5M,池水透明度在20~30CM,進排水方便;水體溶氧達4mg/L,增氧能力為1~1.5KW/畝。
清整與消毒:
池塘清塘消毒方法可參照本課堂魚苗培育一節介紹的相關內容。應特別注意的是,如使用化學藥物清塘,一定要檢查清楚是否納入違禁藥范疇。
清塘有兩點關鍵,第一:暴曬1個月,切記一定要多多暴曬,急不得,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第二:生石灰清塘,此處只介紹干法清塘:暴曬后進水5~10cm,在池塘四周和中間均勻挖幾個小洞,將生石灰加水溶解,并趁熱向周圍均勻潑灑(此處一定要小心燙傷)生石灰用量50~125公斤╱畝;最好次日再用鐵耙翻動底泥使石灰漿與底泥充分混合,這樣不僅能夠殺死野雜魚、敵害生物、寄生蟲(卵)和各種病原體及敵害,還能使底泥的休眠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得以萌發,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增加水體中鈣離子含量堿化土壤,有利于黃顙魚的健康生長。
放養前4~6天注入新水,進水口用雙層密網過濾,防止各種雜物及敵害生物進入池塘,水深控制在1.5m~2.5m左右;建議培出一塘有肥度,穩定的好水,可用茶仔、有機肥、無機肥等,水質要求pH、氨氮、亞硝酸鹽在合理區間,藻類良好,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并且穩定性良好。等水質穩定后,經“試水”安全后再放苗。試水方法如下:在準備放苗的魚塘掛置一小網箱或竹蘿,箱(蘿)內放5~10尾健康魚苗,24小時后試水魚苗正常,即為安全。
魚種放養----魚苗的選擇與運輸
質量把關要從魚花開始。首先,選購的黃顙魚魚苗,其繁殖水花至育苗全過程都不能使用違禁藥物;其次,魚苗種質要純正,如果是養殖全雄苗,最好選購用優質超雄YY公繁殖出的子代苗;種質好,抗病抗逆力強,可減少用藥風險。
魚苗運輸一般用純氧漁車運輸或用氧氣袋充氧運輸。魚苗運到塘頭時,最好先用3%~5%的食鹽浸泡3分鐘,然后適溫下塘。
魚苗的選擇:
黃顙魚常見的養殖品種有3種,分別是普通黃顙魚、雜交黃顙魚、全雄黃顙魚。
從規格上分,有放3~6公分規格苗養成的,也有放50~100尾/斤的冬苗養成。
2.5~6cm魚苗,人工飼養8~12個月,最大體重可達150~300克;投50尾/斤的,只有養殖5個月,最大體重既可達250克(密度及養殖水平有所差異)。
魚苗運輸:
放養的魚苗,必須體質強壯、無傷無病、規格整齊、且經密集鍛煉、空腹運輸。這樣,運輸成活率一般可達99% 以上,(注:運輸密度與魚苗大小、運輸距離、運輸水溫、運輸水質、適溫情況有密切關系。個體小、運距近,水溫低、水質好,則運輸尾數可適當增加,反之則減)。從單位重量耗氧的角度說,魚苗越小,單位重量耗氧越大——這點,在計算決定裝運量時必須予以考慮進去。另外,運輸的水體要加進2~5‰的生理鹽水,或0.1~0.5ppm的抗菌素。
適溫下塘:
魚苗的裝運與下塘,都不能令水溫突變。若溫差超過3℃,則要經過嚴格的適溫過程,即通過緩緩加水或將裝有魚苗的容器浮于裝運(或下塘)的水體中,待兩者的水溫接近(溫差不超過2℃)后方可進行操作。魚苗的運輸,使用潑灑姜+苗種浸泡液,魚苗放塘前,應用2~5%鹽水等浸泡10~20秒,下塘后用潑灑姜潑灑做好應激工作。
飼養管理
魚塘準備及苗種選購是健康養殖的先決條件,但這僅僅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的成敗還決定于養殖全過程的科學管理。下面對養殖管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見解。
魚苗下塘后,一般第二天開始投喂,但也要視魚塘具體情況靈活掌控。如魚塘浮游生物較多,則投料時間延后幾天;投料方式與品質,要盡量與投喂的飼料相仿,以防突然改變飼料產生腸胃炎。
現代的成魚養殖,基本上都投喂全人工配合飼料,雖全價飼料有沉性料與浮性料之分,但黃顙魚最好投喂全價膨化飼料。膨化浮料不但容易確定投喂量,而且其制作過程中飼料已熟化,魚類吃后容易消化。但要注意,如原來苗場是投喂粉料或沉性顆粒料的,一定要有一個轉料過渡期,不能突然改變飼料,要慢慢馴食,由少到多,使魚苗慢慢轉食浮性黃顙魚專用飼料。
黃顙魚養殖,不僅市場成熟,飼料生產也很成熟。黃顙魚成魚配合飼料品牌繁多,品種也是0#、1#、2#、3#都有。
投喂方式:
第一種:使用自動投料機投喂,其優點是投喂的單次量少,讓魚苗搶食,因而食量大增;食量增加,有效提高長速;另外,投喂面積加寬,全部魚苗都有搶食的機會,魚生長也更均勻。
第二種設置食臺:在魚塘設置一個或者多個“食臺”,可其防止膨化料在水面飄遠和防止其他魚進入搶食的作用。魚塘食臺的架設:拿四根3.5米長的竹桿垂直插在魚塘水中,成3×3平方米正方形,然后將一塊3.5×3.5米的20網片的四個角分別固定在竹竿上,網片距塘底30cm,四邊拉直,成向上開口容器。
選擇適口的全人工配合飼料,根據天氣、魚的胃口,能吃多少投多少。
管理要點:
飼養黃顙魚,要實施“四定兩勤”:定質、定量、定時、定點、勤檢查、勤筆記。
定質:飼養黃顙魚,切忌不斷改變飼料品種和質量,以免降低食欲,產生腸胃病。如需改喂新料,必須將新舊飼料混合投喂,并逐步增減新舊飼料份量,一周后才完全改喂新料。飼料蛋白質含量宜在36~38%以上,并定期添加氨基酸、多維、三黃散、黃芪多糖免疫草、膚美等藥物防治魚病;不能投喂發霉變質飼料。
定量:日投餌量為體重的3~6%,令魚苗食飽而不浪費。魚苗的食欲、食量與飼料質量、適口性及水質、水溫、溶氧有密切關系。餌料適口,水體爽活,天氣晴好,大氣壓高,溶氧充足,則食量大。水溫低于12℃或高于35℃,食量顯著減少;水溫低于7℃則停食。
定時:日喂兩次,每天傍晚18點喂日總量的3/5,余量于夜晚10點投喂。
定點:餌料要投到食臺上。養成習慣后,每到投喂時間,魚群都會提前聚集到食臺附近徘徊等待投喂。
勤巡塘檢查:堅持巡塘堅持每天早晚巡塘,防止浮頭、泛塘事故,檢查池塘水質肥度及水體透明度,測定水質氨氮、亞硝酸鹽、PH值的指標,檢查水源是否污染等等,制定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同時為了解魚苗食量,并根據進食情況判斷魚苗生長是否正常、活動狀況和生長情況、病敵害情況。發現黃顙魚慢游或死亡及時檢查同時撈上岸。
勤筆記:堅持每天將飼料品種、質量、數量,添加劑、進食情況以及氣溫、水溫、晴雨、溶氧、透明度、用藥等有關情況詳細記錄存檔備查。
注意事項:
1.黃顙魚屬中、底層魚類,建議投喂膨化的浮性料,并宜在夜間投餌。
2.黃顙魚性情溫順,喜靜、趨暗、怕光,活動緩慢有序,搶食能力遠不如加洲鱸魚、鯽魚、羅非、生魚、鯰魚及叉尾鮰等魚類,因而純養時切忌混進其他魚類(套養適量的鰱鳙例外)。再者,將黃顙魚飼料轉化為低值魚類,經濟效益將大受影響。
3.高密度純養黃顙魚,因飼料蛋白含量高,其排泄物及殘餌會令水質很快變肥發臭,繁殖出過多的浮游動植物也會與主養魚爭氧,可以適量投放些白鰱及鯽魚。每畝水面宜投放大規模鰱魚種20~30尾,鯽魚種100尾。這樣,既可凈化水質,又可提高餌料利用率,令水體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平衡環境,抑制魚病發生,同時增加養殖收入。
4.黃顙魚能耐低氧,其耗氧率隨體重的增加而略為減少,但窒息點卻隨體重的增加而明顯上升,且其耗氧率的高低與水溫呈近乎正比關系,加上高密度養殖,總耗氧量較大,因而也會缺氧浮死,故必須按每1畝~1.5畝水面配備一臺1.5千瓦的葉輪式增氧機。養殖到后期,當溫度高、大氣壓低、池水肥時,開機增氧時間:10:00~13:00和18:00~8:00。凡缺氧過的黃顙魚,即使不浮死,其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會相應降低,很容易引發魚病(尤其魚種階段)。另外,溶氧的高低,與食欲及生長速度、飼料利用率等也近乎正比的關系。故養殖過程中必須保持水體溶氣充足。
5.黃顙魚體表光滑無鱗,皮膚較薄,加上身上長有三根粗長帶齒的硬刺,受驚時用力向外張直,銳不可當。因而拉網捕魚、運輸裝卸等操作時需輕手輕腳,不能亂摔亂扔,也不能高倒猛提或用水猛沖,用竹篩分級時尤其要特別細心,要順著竹縫方向輕輕撥動篩外水體,讓級外苗自然游出,且要慢提低放,防止受驚。
6.多增氧、會增氧:溶氧限制產量,多氧肯定多產,同時要會增氧!根據天氣和水質變化情況,在夜晚凌晨和午后定時開機增氧;建議陰雨天,晚上,加魚仔當天多開增氧機,對于水瘦水渾的黃顙魚池塘,高溫晴天白天不用開,水綠的池塘晴天中午要開,配合微孔增氧用的好增氧效果很好。有條件的,高溫季節每7~1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15~30cm。
7.高密度養成,水質易變壞,故也需注意加強魚病防控。
起捕上市:
2.5~3cm苗種,經8~18個月時間專塘精養,最大個體可達150~400克,全部達到上市最佳規格,這時可捕撈上市。成魚起捕廣東用“推網”,可以把魚一網打盡;而廣東以外的地方是拉網捕魚,冬天難以拉到魚,就要干塘捕捉。
病害防控
大病不大治,只做三件事,增氧,應激,解毒;
小病不用治,停料改底就好;
沒病要用藥,內服保健少不了。
平時注重魚塘水質調控,常改底,自然少生病,而且養出來的魚健康安全。
病害防控:
如果養殖想搞得好,有效益就做好以下幾點:
a合理增氧,實效增氧!裝“魚兒樂”,看溶氧曲線;
b.改善水環境,用菌調水,保持水體的穩定。
c.定期改底
d.適時消毒
e.做好防應激工作
f.內服維生素、中草藥及乳酸菌,調理腸道、保肝利膽、增強免疫力、補充營養。
水質管理:
水環境的改善,做好“底”、“氧”、“菌”、“藻”四大因素就行了!黃顙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必須下足夠的功夫在水質管理上面,常見的水質主要有偏酸、亞硝酸鹽高、氨氮高,水瘦、水混等,水質調節貫穿整個養殖過程。黃顙魚水質處理思路:盡量培出一塘清爽帶綠的水質為好,這樣的水質黃顙魚生長速度快,耗魚低,難度在于穩定;其次做不到爽綠水的話需要注意兩點,夠氧并且水不能臟(倒藻和泡沫);前期培藻(肥水),后期培菌(發酵菌)。高溫季節施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改善水質(可用光合細菌等)和底質(可用枯草芽孢桿菌等),但要注意在施用消毒、殺蟲藥物的前后3天應避免施用微生態制劑,以免影響微生態制劑的效果。
養殖效益分析
A:品種的選擇----效益分析:毛毛魚的多少是養殖效益的關鍵
普通黃顙魚、全雄黃顙魚、雜交黃顙魚,這3種黃顙魚的優劣性,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以作介紹,這里就不詳細分析。但與養殖效益比較密切而容易被養殖戶忽視的是篩底的“毛毛魚”,“毛毛魚”的多少是養殖效益的關鍵所在。
B:養殖密度與效益
合理控制好養殖的密度,往往也與養殖效益有很大的關系!密度過大,養殖出來的成品規格小,“毛毛魚”多,賣價低,而且病害多,養殖風險大;反之,養殖密度過少,產能低,大大影響養殖效益。
C:“新魚”與“老魚”
養殖“新魚”和“老魚”有什么分別?下面簡單介紹影響新魚、舊魚養殖效益的幾大關鍵措施。
新魚:①早放苗, 3月底或4月初,但太早的黃顙魚苗價錢貴、畸形率高,有利有弊;②高密度,小規格,高產出:投苗3~5萬尾╱畝以下,在當年年底或者明年清明前養殖到“炮頭”3.5~4兩就賣魚;③足氧、勤調水、防病、促生長,核心在于“周期短、餌料系數低,效益快”,目前大部分地區都以養殖新口為主(資金回報率30%,8~13個月)
老魚:①養殖時間較長,成本較高,病害多,同時飼料系數高,但規格大,賣價相對會高;②利益高伴隨的是高風險,舊魚養殖病害防治和對風險的控制很關鍵;
總的來說,整個黃顙魚養殖過程,都要確保產品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的質量要求,上市產品藥殘限量符合NY5070-2002《無公害食品水產品中漁藥殘留限量的要求》。只有保證質量,才能保證效益。
歡迎廣大黃顙魚養殖朋友共同交流養殖心得,促進黃顙魚行業可持續發展,最后祝各位養殖朋友養殖順利、健康又高效!
△內容源自黃骨魚,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文!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