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豬產業鏈的避險工具,生豬期貨旨在幫助養殖企業更好應對“豬周期”的劇烈波動。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面對今年以來豬價跌破養殖成本線的行情,我國生豬養殖頭部企業采取了多種舉措積極應對,但對生豬期貨業務卻保持謹慎觀望態度。
專家認為,生豬期貨作為我國首個以活體為交易標的的期貨品種,標的物的特殊性客觀上要求了生豬期貨合約及交易交割規則限制因素較多,使得當前企業謹慎“進場”。未來,隨著9月份生豬期貨主力合約交割完成,交割規則或根據實際情況優化,企業“進場”意愿提高,生豬期貨市場流動性會進一步增強。
頭部豬企多觀望 參與度不高
多年來,我國生豬價格波動劇烈且頻繁。為平抑“豬周期”,我國的生豬期貨于今年1月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交易。
然而記者發現,在面對今年以來豬價跌破養殖成本線的行情,國內生豬養殖頭部企業仍傾向于通過合理規劃養殖、控制成本來規避風險,對生豬期貨這一金融工具保持謹慎觀望態度,參與度不高。
正邦科技表示,公司謹慎參與生豬期貨套期保值業務,今年一季度在授權范圍內,只開展了200萬元生豬期貨套期保值,主要為熟悉套期保值內部操作流程。二季度暫無相關業務開展。據悉,正邦科技為應對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采取了提前淘汰低效種豬,降低飼料成本,精細化管理等舉措。未來企業還將著力做強豬肉深加工、打造好品牌,提高綜合收益平抑“豬周期”。
“生豬期貨目前成交量太小,不足以支撐一個大型豬企做套期保值。生豬期貨市場如果成熟了,公司也會參與。” 新希望總裁張明貴說。
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國內生豬期貨活躍品種交易流動性低,因此公司對生豬期貨參與量較少,還處于探索階段。據介紹,公司目前主要通過合理控制開支,保證現金流安全,在科技與管理方面積極降低生豬養殖成本。
限制因素較多 對企業缺乏吸引力
對于頭部豬企的謹慎觀望態度,受訪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原因一,標的物的特殊性。生豬期貨作為我國首個以活體為交易標的的期貨品種,標的物的特殊性客觀上要求了生豬期貨合約及交易交割規則限制因素較多,這些限制因素是當前企業謹慎“進場”的重要因素。
“比如按照交割規則,生豬交割企業需備豬出欄到相應的養殖點。企業可能會擔心運輸中存在的生豬發病或死亡等風險。且生豬目前限制跨省交割,這對于買賣雙方都帶來一定麻煩。”江西財經大學證券與期貨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佳博士說。
原因二,當前生豬期貨主力合約價格較低,企業不愿采取套期保值。自1月初正式掛牌交易,生豬期貨主力合約價格長達4個月處于2.5萬元/噸之上。而隨著生豬現貨價格跌幅加大,期現價格開始實現同幅度漲跌走勢。6月21日下午,生豬期貨主力合約最低跌破1.7萬元/噸。專家認為,按照生豬期貨主力合約價格2.5萬元/噸的價格計算,生豬養殖企業如果及時賣出生豬期貨,提前鎖定利潤,效益將較為可觀。
原因三,從生豬期貨合約交易規則看,散戶難“進場”,頭部豬企需求又無法滿足。一方面,一手生豬期貨合約價值設定較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散戶“進場”。“這導致投資資金參與積極性偏低,造成市場流動性不足,市場容量不夠,自然缺乏對企業的吸引力。” 盛達期貨研究院副院長孟金輝對新華財經表示。
另一方面,根據從嚴限倉的思路,導致頭部企業的數量需求與限倉要求難以有效匹配。孟金輝表示,比如金新農公司計劃套保生豬銷售量僅占全年計劃25%;而在油脂油料行業,各個集團套保數額往往能匹配采購或者銷售額度的60%以上,甚至可以高達80%、90%。
從行業特性來看,也存在壁壘。目前頭部企業對期貨套保作用仍存在認知不足的問題,甚至很多仍把期貨套保與投機相混淆。“頭部企業的高層人員對期貨參與程度很低。經觀察發現,高層較少參與期貨套保的企業,期貨套保的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孟金輝說。
9月之后 企業“進場”意愿或提高
專家分析,隨著9月份生豬期貨主力合約交割完成,交割規則或根據實際情況優化,企業“進場”意愿提高,生豬期貨市場流動性會進一步增強。李佳建議,下一步是否可以考慮將交割方式由實物交割改為現金交割,或是降低一手合約價值。
據業內人士介紹,從生豬期貨現有的交割方式來看,除了全月每日交割及一次性交割這種標準化交割方式外,還可以進行非標準倉單的期轉現業務。此外,在交割配對但交收前,生豬車板交割可以選擇協議交收,交割轉為線下處理。在與豬場協商一致后,還可以進行回購業務,即豬場按協商價格將豬買回去。這些方式在滿足買賣雙方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又補充了現有的標準化交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