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的一波強勢上漲,將豬價成功拉升到了“8元時代”,雖然后續幾經漲跌,但一直維持在8元多的水平,而當下的狀態在不考慮人工、圈舍成本的情況下,仔豬按照300元/頭的成本計算,從15斤斷奶漲到245斤出欄,共需要消耗700斤飼料左右,按照2元/斤,飼料成本需要1400元,再加上100元的藥物、疫苗等成本,一頭肥豬的育肥成本基本在1800元,也就是7.3元/斤,如果加上圈舍折舊、人工等,成本基本都在8元以上,也就是說當下“8元時代”的豬價基本處于保本的狀態。
進入7月后,啟動了豬肉收儲的政策,豬價漲跌頻繁,但漲也漲不起來,跌也跌不下去,其實國家之所以會連續收儲,就說明市場上的豬還是很多的,但豬肉消費低迷,致使豬價下跌。國家出手調控,穩定市場,才導致豬價弱勢上行。這也是為什么豬價漲一下,又跌一下的根本原因。豬價基本維持在8元/斤左右。這兩日豬價又開始下跌,截止7月14日,外三元生豬均價已跌至8元/斤,即將跌入7字頭。養豬戶又將面臨虧損的境地。
在養豬普遍虧損時,養豬戶卻表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有人“淘母”避險,有人卻“豪購”仔豬,那在這場“豪賭”之中誰會是最后的贏家呢?
雖然,后續豬價走勢并不明朗,但是對于那些想“抄底”補欄的養豬戶來說,這并不是問題,據媒體報道,有養豬戶瞅準了年底的行情,在短短一周左右的時間外購了4000頭仔豬,按照500元一頭計算,這也是200萬元,而后續的飼料、疫苗、藥物、人工等成本更是達到了600萬元。在豬價走勢并不明朗的當下,豪擲800多萬元養豬實屬一場“豪賭”。
有人豪賭,當然也有人“避險”,而積極避險的往往都是些老養豬戶,雖然當下的豬價能勉強保本,但考慮到去年不少養豬戶扎堆投產,尤其是一些新進入的母豬場,他們還沒賺到錢自然不會輕言放棄,等到這些豬場的產能釋放后,豬價勢必會進一步下降,為了減少損失,不少老養豬戶開始淘汰產能相對較差的三元母豬,淘汰高胎齡母豬,淘汰奶水不好或者產仔數偏低的母豬,總之目的就是盡量縮減產能,以減少豬場的損失。
決定誰會是這場“豪賭”中贏家的關鍵就在于后續的豬價,如果5、6個月后豬價能上漲到12元以上,那么外購仔豬的養豬戶就會是贏家,但“淘母”避險的養豬戶也不是輸家,畢竟他們只是淘汰了產能,還有盈利,甚至還可能因為產能減少豬場精細化管理獲得更高的利潤。可如果5、6個月后豬價未能如愿上漲到12元的話,淘汰母豬的養豬戶就會是贏家,而“豪購”仔豬的養豬戶鐵定是輸家,因為他的養殖成本需要達到12元才能保本。
那么誰是最終贏家呢?養豬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屠宰環節悄然發展了起來,因為相比于養豬而言,屠宰的風險更小,而盈利更大,不管豬價漲跌,屠企都不會虧錢。豬價跌了,壓價收豬,儲存到冷庫中,豬價漲了,冷凍肉出庫上市,
不管怎樣都不賠錢!大家怎樣認為呢?
來源:果然悠 僅供參考 不作為投資依據 如有侵權敬請及時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