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國內豬價大幅上漲,業者對行業預期超前,但月底月末之際,豬價出現可快速頻繁的波動。東北局部跌幅達6元/公斤,跌后出現快速回漲。那么造成豬價漲跌頻繁、劇烈的原因是什么呢?長線豬價走勢又是怎樣的呢?價格波動的空間又有多少呢?
1. 月底月初豬價大跌大漲
10月份國內豬價大幅上漲,中下旬開始呈現盤整態勢,月末北方開始快速下滑。最高價格出現在10月28日為41.96元/公斤,隨后東北市場開始下滑。截至10月31日國內外三元主流出欄價格41.34元/公斤,較10月8日33.25元/公斤上漲24.29%,較9月30日的29.46元/公斤上漲11.88元/公斤,漲幅40.33%。河南以北市場基本與全國市場走勢同步,南方市場價格則整體堅挺。
自上周開始,北方豬價開始大跌后大漲。先是在東北屠宰企業大幅壓價的情況下,養殖戶出欄積極性明顯增加,豬價快速下滑,遼寧良雜豬均價最低價格下滑至34.48元/公斤,養殖戶出欄積極,市場豬源短時充沛。但價格快速下滑,北方市場外調南方量開始激增,加之養殖戶對低價抵觸情緒濃厚,屠宰企業收購困難程度升級,結算價格開始大幅上漲。東北某屠宰企業單日結算價格最大漲跌幅度達3.5元/公斤,創歷史之最。
2. 豬價大幅波動原因分析
2.1 消費持續疲軟是主因
毛豬價格高漲,屠宰企業開工率節節下滑,由下圖可以看出,2019年春節過后,國內屠宰企業開工率逐步下滑,10月份開始快速下滑,截至10月30日國內重點屠宰企業開工率下滑至14.42%,較去年下滑31.90個百分點。10月高價屠宰企業凍品入庫幾無,屠宰量基本等于鮮銷量,也就是說鮮品消費較去年同期下滑,下滑幅度為68.81%,足以見得消費低迷程度。
卓創數據顯示,10月22日遼寧一級滿膘白條走批發市場價格最高已漲至55.0元/公斤,屠宰企業走貨滯緩,批發市場成交清淡,成交量較去年同期下滑70%之多。隨后東北市場白條價格開始緩慢下滑,屠宰企業虧損嚴重,壓價意向強烈。而價格越是下滑,下游批發商采購意愿越低,屠宰企業訂單不斷減少,采購量有限,加之毛豬價格階段性趨穩,養殖戶出欄積極性開始提高。雙重利空因素刺激下,養殖戶出欄積極性大幅提高,屠宰企業趁機再度壓價,造成豬價的跳水。
那么除了消費疲軟這一只要原因外,還有什么其他因素助推了豬價的快漲快跌呢?后期市場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2.2 壓欄惜售,改變出欄節奏
8-10月份國內豬價整體呈現快速上漲的態勢,養殖戶見漲惜售,尤其是9月份以后隨著天氣的不斷轉涼,南方市場對大豬需求較前期增多。
如上圖所示自2019年8月份開始全國生豬出欄體重開始快速上漲,東北市場生豬出欄體重最大。截至10月底,全國外三元出欄體重已漲至129.67公斤,較去年同期漲13.18%;東三省體重最高達131.60公斤。
卓創監測截至10月31日國內自繁自養養殖盈利為3131.69元/頭,局部高價區盈利已超越4000元/頭,通俗的說商品豬每增重1公斤養殖戶就多賺20-26元,因此養殖戶壓欄養大豬情緒濃厚。那么商品豬從110公斤增重至150公斤大概需要40天左右的時間,現階段恰好是9月中下旬壓欄生豬出欄時機,出欄量較前期增多。北方市場供應端短時充沛,為價格快速下滑奠定基礎。
2.3 供需緊張程度差異明顯
非洲豬瘟入侵我國已一年有余,目前各省均已進入疫情尾聲或積極復產階段。如下圖所示,卓創樣本調研截至到10月底河南以北市場存欄較去年同期下滑比例在40%-60%,而河南以南地區存欄同比下滑則多在65%-80%,局部地區損失超過9成。
由此看出北方市場生豬存欄相對南方而言較充沛,加之復產情況明顯好于南方市場,另外北方規模屠宰企業相對集中,話語權較重,因此屠宰企業壓價成功率較高。但也是因為北方市場存欄量相對較多,在供不應求態勢下,養殖端抗價能力亦較強,加之南方市場大車涌入,因此價格回漲速度亦較快。2.4 政策面因素刺激市場
10月底中南六省出臺相關文件,中南六省自11月30日期開始試點禁止非中南區的活豬調入中南地區。但文件中還指出,符合中南區跨大區“點對點”調運備案要求的生豬可以進入,也就是說企業辦理點對點后活豬仍是可以調入。但據了解北方市場多地從業者將日期誤傳為10月30日,部分外調生豬的養殖戶恐調運受阻,提前出欄生豬,對市場形成一定沖擊。但正確信息一旦被業者熟知后,短時的影響效應即時消失,成為價格彈漲的誘因。
3. 長線豬價仍看漲
卓創認為,目前需求端對高價支撐力度不強,屠宰企業仍存壓價意向,短時局部地區仍有下滑可能,價格偏低市場有回漲可能。隨著天氣的轉冷,消費或有緩慢提升,預計上旬國內生豬價格或逐步趨穩,局部漲跌調整。
長線來看,11-12月仍是國內消費旺季,雖肉價高位對消費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但消費較前期仍有一定上漲空間。而短時生豬供應仍難以有效恢復,因此11-12月份豬價或整體呈現上漲趨勢。但據卓創了解,南方部分腌臘、灌腸的食品公司存有部分庫存,屆時或減少對市場活豬的需求,加之高價豬肉已經讓終端消費“望而卻步”,豬價上漲空間或難于前期大漲“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