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玉米市場供需穩定增長
美國農業部11月最新月度報告中,將2018/19年度全球玉米預計產量數據小幅上調至11.25億噸,同比增長率約4.17%。其中對美國產量數據預估與上月報告相比未出現明顯下調,依舊維持在3.66億噸附近,同比減少約1.30%。報告對巴西、阿根廷玉米今年產出情況看好,產量預期分別為1.01億噸及5100萬噸,數據較之去年產出水平有進一步提升。
需求方面,11月份USDA報告顯示2018/19年度全球玉米預計消費量為11.47萬噸,較之上月的預估數據有小幅提升。全球大部分國家及地區的玉米消費水平在今年都有所提升,其中歐盟地區玉米需求增長明顯,由去年的7650萬噸增長至8800萬噸的水平。11月USDA供需報告對下一銷售年度的全球玉米供需情況也進行了一定的統計,整體來看供需數據與今年相比均有小幅下調。與10月報告相比,USDA對于下一銷售年度供應數據的預估保持不變,約為11.05億噸,同比減少1.63%。
另一方面,USDA預計下一銷售年度總需求量達到11.28億噸,同比減少1.08%。盡管需求量預估同比有所下降,相比10月報告,本月報告對未來的需求數據仍作了一定上調。
二、國內玉米市場情況
(一)玉米供應基本持平去年,未來消費有望提升國內玉米生產方面,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近年來玉米種植面積整體呈現出下降趨勢。由于2019年大豆種植補貼明顯高于玉米補貼,今年玉米種植面積仍未出現明顯提升,僅為4153萬公頃,同比減少約1.42%。在今年種植面積繼續下滑的背景下,今年國內玉米產量大約在2.55億噸附近,較去年減少117.4萬噸。美國農業局USDA對此也有著類似的觀點,其數據預計今年我國玉米產出降幅約為0.67%。需求方面,目前我國玉米以飼用為主,約占總消費量的70%,其余的則轉化為終端產品。飼用消費中,原先豬飼料所使用的玉米占比較高,其次則是禽類飼料。今年受非洲豬瘟疫情拖累,飼料需求低迷。
截至9月我國生豬存欄量僅為19163萬頭,同比減少41.1%,頹勢不減,不過環比降幅略有所收窄。深加工產品方面,目前全國82家玉米淀粉生產企業開機率統計約為69.02%,盡管有所回升,但開機率整體不及去年。庫存方面,全國82家企業庫存達59.37萬噸,明顯高于去年同期的50萬噸。近期玉米淀粉與DDGS的加工利潤與開工率均出現一定季節性回升,產出進入穩定水平。
此前連續幾輪的國儲拍賣效果不佳,成交率較之去年明顯下滑,表現出了市場對未來需求的不看好。結合飼料需求尚未有起色及工業方面仍維持穩定生產的形勢,短期內對玉米需求仍持悲觀態度。
但隨著豬價提高,養殖利潤促進了養殖戶的積極性,9月豬飼料產量環比出現10%的增長,且10月能繁母豬的數量逐漸開始由底部回升,意味著生豬養殖將在未來有所起色。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9年至2020年(10月至次年9月)我國玉米年度總消費量為2.75億噸,同比增加0.7%,長期下游消費有望逐漸轉好。
(二)玉米收獲進度偏慢,港口庫存下降明顯
據天下糧倉消息,今年東北主產區收獲進度相對往年有所放緩,可能會出現短期內供不應求的局面。下游庫存方面,目前國內主要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周度庫存處于階段性低位,為151.14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了些許下降(15萬噸)。而此前東北主產區收獲進度放緩所帶來的影響可能在港口庫存數據方面有所體現。11月初港口庫存方面有明顯的下降,遼寧港總庫存僅為139.7萬噸,與去年同期的317.3萬噸相比差距明顯。
(三)臨儲玉米競價銷售暫停,未來持續關注美國農產品進口情況
從當前主要事件對玉米的價格影響來看,多空消息交織導致未來行情走勢變得更為復雜。
我國國家糧食交易中心10月初發布了《暫停國家臨時存儲玉米競價銷售公告》,宣布自2019年10月18日起,暫停國家臨時存儲玉米競價銷售,此舉被認為是玉米供需逐漸市場化的信號,且對玉米價格有一定支撐作用。不過從國內整體情況來看,鑒于近兩月內新玉米將大量上市,預計國內玉米短期供應充足,短期內對玉米價格可能有一定的壓制。
進口方面,我國已初步同意向美國進口400-500億美元的農產品,其中較大概率會有部分DDGS及玉米的進口,理論上有打壓玉米價格的可能。不過實際來看,一方面我國仍有玉米進口配額限制,另一方面我國對美DDGS進口量相對較小,且相關的雙反政策尚未取消。因此未來進口對玉米價格的影響仍不確定,需持續關注美國農產品的具體進口情況。
三、交易策略分析
(一)基本面、事件總結
根據當前的基本面情況及相關事件進行分析,臨儲玉米拍賣的暫停意味著未來玉米定價逐步市場化,因此長期玉米價格走勢會更符合實際的國內玉米供需情況。2020年國內需求有望逐漸轉好,如后續美國玉米進口量無明顯增長,可謹慎看好長期玉米價格。如后續大量進口美國玉米,則玉米價格可能受到一定壓制,不過經成本計算,進口對價格的利空影響可能相對有限,但仍是需要關注的風險點。短期來看,暫停臨儲拍賣及下游開工率、下游生產利潤回升以及東北主產區收割進度較慢對于玉米價格有一定利好作用,而新玉米此后的集中上市則對十一月中旬之后的玉米價格有一定的壓制作用。目前中國進口美國的農產品主要包括了大豆與豬肉,未來需要密切關注是否有美國玉米、DDGS進口。目前玉米期貨合約價格連續幾天持續上漲,但考慮到十一月中旬東北主產區大概率能完成收割,提高整體供應水平,因此預計短期內價格可能會出現沖高回落的情況。
(二)期權策略分析報告
基于11月8日日盤收盤行情,相關策略設計如下:(期權價格以當日成交均價作為計算依據)長期策略(保守策略):近期庫存偏低帶來的利多影響已初步體現,短期內尚不確定東北玉米上市對價格能帶來多大的利空影響。不過長期而言,由于下游需求逐漸轉好,且國內長期供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仍看好長期價格上漲。長期看漲的風險點可能在于未來是否會進口美國玉米以及進口玉米對國內價格的沖擊力度。保守來看,可暫時持幣觀望,待價格回調并處于相對低位時選擇平值或者相對虛值的行權價格買入遠月C2005期貨合約所對應的期權合約。若價格持續上漲,則放棄本次交易機會。
短期策略:
目前庫存偏低及局部供應不足帶來的利多影響已初步體現,未來東北產區玉米集中上市短期內仍有較大概率引起價格的回調。基于上述判斷,看好玉米價格未來短期內下跌,因此考慮利用看跌期權構建熊市價差策略,選擇賣出一手C2001P1860合約以及買入一手C2001P1880合約。構建熊市價差策略主要是在標的C2001合約價格小幅下跌獲取收益,并且虧損相對有限。11月8日日盤C2001P1860合約及C2001P1880合約成交均價分別為18.1元/噸及29.3元/噸,根據該價格進行測算,若標的C2001合約價格在到期時價低于1860元/噸,則可獲得最大收益8.8元/噸,但若到期時標的價格上漲超過1869元/噸則會導致虧損,最大虧損為11.2元/噸。因此建議當短期內標的價格突破1880元/噸時密切關注行情變化,當價格一周內迅速突破1900元/噸時候平倉止損離場。
構建一套策略組合的最大資金占用約為1600元,到期最大收益為88元/套,到期最大絕對收益率約5.50%。若價格下跌至1840元/噸附近,則持有兩周后即可獲取3.30%左右的較高收益,屆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是否提前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