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結構已經從過去的滿足吃飽,轉變為要求吃得安全、吃得好、吃得健康。”國務院食安辦專家委副主任委員蒲長城13日在第十七屆中國食品安全高峰論壇上表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將于12月1日起實施,應以此為契機,堅持依法監管、重典治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條例制度的要求,落實責任,完善監管體系,改進監管模式,依法從嚴查處違法犯罪行為。
當日,第十七屆中國食品安全年會在四川省眉山市召開。在第十七屆中國食品安全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代表聚焦當前中國的食品安全、食品行業發展以及食品監管等問題,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離不開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讓人民吃得安全放心,就要通過監管和服務的結合,推動我國食品產業健康的發展。”蒲長城表示,要強化食品安全的素質教育,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的科學常識和法律法規知識,不斷提高食品生產加工工藝水平和檢驗檢測水平,完善標準體系。特別重要的是,要組織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食品安全建設,形成齊抓共管、共治共享的局面。
“中國的食品安全已經取得了非常積極的進展和顯著的成績,但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院長金小桃表示,國家對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工作實行了多元化的思路,在國家標準的同時又有地方標準,這樣就能發揮兩種積極作用,從而把標準、風險監測評估以及食品安全的工作做得更好。
“但我們還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把食品安全的工作繼續放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位置上,來實行社會群治,明確責任制,做好舌尖上的安全工作,從而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工作做得更好。”金小桃說。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認為,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多,供應產業鏈長,特別是廣大農業種植戶、養殖戶和眾多的食品小作坊、小攤販歷來是監管的難點,單靠行政監管很難做到無死角、無空白。要著力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必須調動各方面力量,形成社會共治合力。
陳昌智表示,在社會層面,要發揮行業協會、人民群眾、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等各方面的作用,依法監督食品安全工作,依法維護消費者權益;在政府層面,要嚴格執法,堅決依法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及時準確地公布食品安全信息,讓社會了解風險,規避風險,舉報隱患;在司法層面,重典治亂保障食品安全,必須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