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14日上午考察江西旱情。一下飛機,總理直奔景德鎮山田水庫。
總理還先后走進附近兩戶村民家中,仔細了解村民收入、打工等情況。他特別關心他們多久可以吃一頓肉,并掀開蓋簾,察看剩飯剩菜。他來到房前屋后察看是否養豬養禽。村民告訴總理,因為豬仔價格太高,只養了幾只鴨。總理對當地負責人說,國家既支持發展規模養豬,同時也支持農戶散養。
穩定生豬生產,保障豬肉供應,事關“三農”發展、群眾生活和物價穩定。今年8月2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發展規模養殖,支持農戶養豬。取消生豬生產附屬設施用地15畝上限。
中小養豬戶加入到復產的隊伍中,也是對過去片面強調規模化養殖的糾偏。
業內認為,在中國,養豬業表現出明顯的“大行業、小公司”格局。雖然規模化養殖是未來的趨勢,但規模化養殖并非一時半會就可以做到。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認為,由于非洲豬瘟疫情本身的復雜性特征,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影響未來豬周期走勢的同時,也將對整個行業產生更為深層次的影響。
比如,近年來出現的“南豬北養西進”戰略布局,以及延續多年的全國“活豬大流通”格局都因此受阻。
面對當前的局勢,業內的共識是,非洲豬瘟將常態化,短期內難根除;活豬跨省禁運常態化,即使無新增疫情也很難放開;活豬運輸向冷鏈運輸轉變是大勢所趨;“南豬北養西進”規劃調整,產銷區重新布局;屠宰產能重新布局,由銷區向產區轉移,小屠宰場面臨關閉。
隨著養殖格局的變化,規范化養殖場比例進一步提高,將會大力布局種豬、飼料、養殖、加工的全產業鏈。另外,本輪疫情導致生豬產能出現新的布局,前期生豬產能較少的飼料集團,可能會加快產能布局,分享本輪豬價牛市所帶來的紅利。
這些變化,都將推動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利好規模化養殖場。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小養殖戶由于防疫能力和資金風險抵抗能力較弱,大量退出了生豬養殖行業。大型養殖集團產能雖然也受到疫情影響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中小養殖戶,因此規模養殖企業的生豬產能占比快速增加。預計當前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戶占整個生豬產能比例超過6成。
截至2018年,我國年出欄100萬頭生豬養殖集團不足20家。其中,溫氏集團出欄量最大達到2230萬頭,牧原股份位居第二出欄量1101萬頭,年出欄超過100萬頭頭部養殖企業出欄量合計5500萬頭左右,占全國生豬出欄量8%。
考慮到疫情防控及資金保障等因素,生豬養殖集團從今年7月開始快速擴張,多家上市公司加快各地區生豬產能建設,與多地簽訂新建養殖產能。按照目前公告來看,未來五年,我國年出欄超過1000萬頭生豬養殖集團將超過5家,年出欄100萬~1000萬養殖企業數量也大幅增加。年出欄生豬100萬頭以上企業生豬出欄量將較2018年翻一倍以上,占全國生豬產能2成左右。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占全國生豬出欄量提升至8成左右。
盡管如此,農戶散養也不容忽視。
一直以來,養豬、養牛羊及禽類養殖業,都是我國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時也是解決農村勞動就業的重要產業。目前,我國每年生豬出欄量在7億頭左右,雖然近年來規模養殖戶大幅提升,但中小散戶仍是我國生豬養殖的主要構成部分。
林國發稱,縱觀全球主要生豬養殖大國,在完成養殖規模化后,仍有一定的家庭養殖戶。國家鼓勵小散農戶養豬,除了希望加快我國生豬產能恢復外,更是希望我國生豬養殖模式多樣化,減少市場參與者一致性的影響,穩定生豬供應,同時增加農村就業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