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雖只以安徽生豬市場情況作為分析背景,實則其它省份亦可參考。
農業農村部監測到安徽等省份豬肉價格在11月份以來的兩周內回落了5%,于是就有了一片“安徽肉價下來了”的歡欣之聲。這當然是所有人共同的期盼,只是過早喊出“肉價下來”了,不僅不符合當前豬肉價格仍處于歷史高位運行的現狀,也不利于把攻堅“高肉價”的困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評估的更加充分,進而拿出更加縝密、更為可行的應對方案。
之所以把平抑和治理當前的高肉價稱作一場攻堅戰,就是因為其成因是由市場和非市場的多重因素疊加,必須要把更多的功夫下到“肉外”,方能“慢藥固本”,理順扭曲的供需現狀。
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上周發布數據,10月份安徽豬肉價格同比翻番,漲幅達101.8%,僅此一項就影響CPI漲幅達2.6個百分點。豬肉大漲價的外溢效應不止于此。從合肥周谷堆等批發市場采集的數據顯示來看,由于豬肉價格上漲產生了消費替代以及市場內在的“比價效應”,牛肉、水產品等價格均處于高位。
這一市場運行機理也提醒決策層面,必須要用系統思維、全局思維和底線思維來研判和治理當前的高肉價問題,把困難估計的更充分一些,切不可只是一廂情愿地抱有“已經出政策了,情況馬上就會好轉”的幻覺,必須持續跟蹤各項鼓勵生豬的政策舉措是否真的落到實處,有沒有真正發揮出調動養殖戶復養和補欄的積極性。
今年以來的豬肉價格大幅上漲與所謂“豬周期”無關,不能再指望靠“豬少—漲價—補欄—降價”這一相對清晰的市場機制去調節養殖戶的補欄預期和行為。這恰恰是當前穩肉價、保供應的最大難題所在。10月份,農業農村部重點監測的400個縣生豬存欄量仍然是環比下降0.6%,盡管降幅收窄,但顯然在未來一段時期仍難以恢復正常供需水平。
究其根源,最主要的還在于養殖戶對未來預期不明朗。中央相關部委多次發文強調對于前期因防治非洲豬瘟被強制撲殺的生豬給予1200元/頭的補助,這項政策有沒有逐個養殖場、養殖戶落實到位?由于非洲豬瘟防治疫苗仍在攻關,如果該發放的補助不發放,養殖戶自然不敢再補欄。
這一輪豬肉價格猛漲已經充分暴露了一些地方規則意識淡薄,劃禁養范圍和取締生豬養殖過于隨意等問題。安徽省已經出臺規定,明確要求各地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合理安排新增生豬養殖用地,“嚴防出現“一刀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切實保障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等設施用地需要”。
鑒于過往的“權力任性”對于養殖戶信心的沖擊,一些市縣ZF和相關部門當前亟須逐戶逐人走訪養殖戶,把各項法規依據、政策邊界闡述清楚,明確宣示鼓勵和保護依法合規養殖的清晰導向,重塑養殖戶對于依法監管的信任和信心。沒有足夠數量的豬,再好的措施,效果也出不來。當前,只有安撫好養殖戶,盡快調動他們復養補欄的積極性,穩肉價、保供應的攻堅戰才能逐步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