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以“新消費、新勢力、新動能”為主題的2019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食品發展大會在海南博鰲舉行。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發表了以《健康中國行動與營養食品科技創新》為題的演講,同與會嘉賓分享了我國營養健康狀況,以及食品開發應用中應當關注的重點。
營養健康是人民群眾最大的需求之一。隨著消費的升級和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重視,消費食品不再是單純為了解決溫飽,而是更加重視營養;另一方面,企業應該落實主體責任,開發和生產人民群眾需要和滿意的食品,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丁鋼強認為,消費者現在吃得怎么樣,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尤其是在老齡化的大背景下,食物是決定人們能活多久的非常重要元素之一。
在飲食方面,多鹽、重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當下消費者應找到一種“減鹽不減味”的飲食方式。另外,消費者攝入水果、蔬菜、水產品、全谷物、堅果等食物量不足,而這些食物都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以粗糧攝入情況為例,過去30年里,人們對粗糧、雜糧尤其薯類的攝入量下降了很多。原因是,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趨向于吃得更加精細化,但是這卻為慢性病埋下了風險。”丁鋼強說,“理想狀態下,每人每天還應該攝入水果200-350克,而目前全國水果平均攝入量僅有40克左右。建議企業可以將水果深加工,做成方便食用和攜帶的產品。”
他介紹,幾十年來,農村地區動物性食物消費增長幅度非常大,包括肉類、奶類、蛋類、魚蝦類。其中增量最大的是肉類,而奶類攝入不足,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消費者需要提升對膳食纖維的攝入量。目前中國消費者每人每天平均獲取10克左右,遠不到目標攝入量25克。此外,人們還應攝入足量的鈣,我們推薦每人每天獲取800毫克,而大部分人鈣的攝入量只有300毫克。
“因此我建議,食品行業需要來一場變革,盡管我們做了很多飲食改善的計劃,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也感到單純靠我們的力量遠遠不夠。在未來,希望食品行業能夠與科技領域、產業部門以及新聞機構攜手,一起幫助人們搭建更好的膳食結構,讓消費者更健康。”丁鋼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