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國內非洲豬瘟疫情由北至南快速傳播,9月份開始國家出臺相應的鼓勵補欄措施,各級政府鼓勵復養政策層出不窮。截至11月底除北方局部地區外多數市場復產成效仍不盡人意。那么國內各地具體復產情況如何?復產情況不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未來國內復產又將是何種趨勢呢?
1.豬價漲幅遠超預期
卓創監測截至11月底,國內外三元出欄均價32.38元/公斤,較年初大幅上漲19.10元/公斤,漲幅達143.83%。最高價出現在10月27日,外三元出欄均價41.96元/公斤。價格漲幅另業者瞠目結舌,尤其是8-10月份。
豬價大幅上漲根本原因是生豬存欄量的大幅下滑,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國內生豬存欄量同比下滑41.40%,而能繁母豬存欄亦大幅下滑37.80%。多數機構樣本調研數據更是遠超40%,卓創樣本調研截至11月底生豬存欄損失59.34%,環比上月存欄小幅回漲。
2.養殖盈利豐厚屢創新高
豬價的大幅上漲必然帶來豐厚的養殖盈利。隨著豬價的上漲,自繁自養養殖盈利節節攀升,8月9日養殖盈利突破千元大關。隨后豬價快速上漲,10月9日全國自繁自養平均盈利超2000元/頭,進入超高盈利期。短短13天后的10月22日養殖盈利更是突破3000元/頭,進入“暴利”時期,但“暴利”持續時間并不長,進入11月份回落至3000元/頭范圍內。最高養殖盈利時間點基本與豬價最高點重合,為10月29日3155.92元/頭。
3.豐厚養殖盈利有效促進復產
豐厚的養殖盈利促進了各地市場養殖企業的復產與補欄。如下表所示,國內最早復產的地區為東北,東四省及山東市場3月份開始復產,隨后華北市場進入開始復產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南市場及西南市場陸續開始復產。華中市場因疫情二次感染,復產時間相對較晚。
各地區大量復產的時間基本與開始復產的時間重合,發力較為迅速。華北部分規模企業投資較少的地區無明顯復產現象。西南市場雖復產開始時間較早,但6-8月份疫情高發,直至8月疫情尾聲時期方才開始大量復產。
4.復產方式以“商轉母”為主
卓創調研國內養殖戶復產的主要方式有:商轉母、補欄二元后備母豬、育肥。如下圖所示各地復產中“商轉母”的占比多超50%,湖北地區高達80%以上,是三種復產方式中占比最大的。這主要是因為商轉母是實現生豬增產的最短時間進程的途徑,同時商轉母也是節約成本有效方式。再就是商轉母多無遠距離調運,也可原廠址選育,有效降低了感染疫情的風險。即便感染疫情,損失相比另外兩種外購豬源的方式整體較低。
補欄二元后備母豬則寥寥無幾,二元后備母豬供應緊缺是主要原因。后備母豬價格隨豬價大幅上漲,高價抑制了國內中小散戶的補欄。其中局規模企業建廠投資較多、疫情發生時間較早,且二元后備母豬供應相對充足的地區,補欄后備母豬量較多。
育肥復養僅次于“商轉母”,這類復養的主要群體為國內中小散戶,其中多地不乏二次育肥者。育肥時間相對較短,一批豬的育成基本可以做到全進全出,大大降低了感染非洲豬瘟疫情的風險。因此各地育肥比例在20%-30%。浙江、福建等地達50%,其中二次的育肥占比明顯較高。
5.局部復養初現成效,整體仍較一般
目前來看國內局部地區復養初現成效,但整體仍較一般。東北及山東部分地區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量已明顯增加,較最低存欄時均在10%以上,遼寧、吉林地區近20%。這些多為疫情最先發生的地區,尤其是東三省;另外近兩年國內規模企業在這些地區的投資建場相對較集中,而復產大軍中,規模企業復產可占80%以上,因此復養已體現初步效果。
其次是華北、西南市場,但兩地整體存欄增加并不明顯,在6%以內。這些地區疫情發生較晚,短時難以進入疫情后復產階段,且當地規模化養殖程度較低,規模企業建場投資相對較少,也是當地復養效果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華東南部、華南及華中南部市場復養成效偏低。華南及華中南部市場疫情發生時間較晚,9月末方才進入疫情平穩期,加之夏季降雨頻繁、局部洪澇災害時有發生,疫情防控難度大,導致當地復產時間較晚,因此尚未進入有效存欄增長期。
華東南部市場是國內典型的主銷區,前些年環保清退力度較大,尤其是浙閩地區,生豬存欄本就低位,投資建場門檻高,疫情發生后雖有較大缺口,但卻不是養殖單位首選的復養地區,因此截至目前復養成效甚微。
6.11月份存欄微福回漲,未來增產之路仍坎坷
進入11月份,國內天氣逐步轉涼,晝夜溫差增大,其他常規疫病進入高發期,降低了豬群的抵抗力。伴隨著消費旺季的逐步到來,國內生豬調運活躍度增加,豬肉市場交投氣氛不斷升溫,成為非洲豬瘟疫情再次傳播的“鋪墊”。據了解國內非洲豬瘟疫情仍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最先復養、散養戶占比較多的東北地區;另外山東局部、河南北部疫情此起彼伏。
如上圖所示,截至11月底,國內存欄已有所恢復,連續2個月小幅回漲,尤其是能繁母豬存欄量,前期“商轉母”已初現成效。生豬存欄損失同比下滑幅度降至59.34%,但由于部分地區疫情再起,產能再度縮減,一定程度上抵消增產量,因此環比上月僅回升1個百分點。
目前國內復產仍在不斷進行,但冬季疫情高發的情況抑制了養殖單位復產、擴產的積極性,對散養戶而言更是望而卻步。加之高企的二元母豬及仔豬價格,將資金實力較差的中小養戶置之門外。隨著國內氣溫不斷地降低,南方市場開始進入疫情高發期,復養的腳步或“曲折坎坷”。卓創預計今年冬季國內復養情況仍不容樂觀,在疫苗未研制成功前,2020年國內生豬存欄或難以大幅回升,豬肉供應缺口或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