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非洲豬瘟疫情來勢洶洶,管理、預防、控制等不到位給生豬養殖業造成了巨大損失。我們該如何通過豬只的臨床表現來識別與預防非洲豬瘟?
高級獸醫師吳榮杰分享《非洲豬瘟憑眼觀超早期識別與預防性淘汰技術探討——拱料不吃識別技術與預防性淘汰時機的把握》,旨在助力豬場快速阻斷非洲豬瘟病毒二次擴散。
在非洲豬瘟防控實踐中發現:經口鼻自然感染非洲豬瘟的豬只,從采食的角度來說,采食顆粒料大致經歷“減料、拱料不吃、厭食、食欲廢絕”四個演變階段。減料一般是感染后約第3-4天(之后順推);拱料不吃是感染后第4-6天,有的末期出現飲水(鴨嘴式飲水器)困難(飲水時表現頭頸動作僵硬不靈活,頭臉上有水不敢摔);厭食是感染后第7-8天,豬只發燒到一定程度時轉為厭食,中間伴隨飲水困難;食欲廢絕是豬只感染第8-9天皮膚泛紅、發紅后慢慢出現。此文為本人非洲豬瘟防控實踐之拙見,僅供廣大養豬人參考,不妥之處還請廣大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在非洲豬瘟防控實踐中發現:經口鼻自然感染非洲豬瘟的豬只,從采食的角度來說,采食顆粒料大致經歷“減料、拱料不吃、厭食、食欲廢絕”四個演變階段。
減料一般是感染后約第3-4天(之后順推);拱料不吃是感染后第4-6天,有的末期出現飲水(鴨嘴式飲水器)困難(飲水時表現頭頸動作僵硬不靈活,頭臉上有水不敢甩);厭食是感染后第7-8天,豬只發燒到一定程度時轉為厭食,中間伴隨飲水困難;食欲廢絕是豬只感染第8-9天皮膚泛紅、發紅后慢慢出現。
此文為本人非洲豬瘟防控實踐之拙見,僅供廣大養豬人參考,不妥之處還請廣大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減料:
很多情況都出現豬只減料,比如腹瀉、母豬發情、夏季熱應激、換料、加藥、飲水不足,一般瘟病發熱初期,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等。
厭食:
嚴重脫水、腸梗阻初期等消化性疾病,中毒性、發熱性疾病等前中期都會出現厭食。
食欲廢絕:
腸梗阻中后期,中毒性、發熱性疾病重癥期、后期接近死亡時出現。從減料到厭食再到出現食欲廢絕是之前所見瘟病的一般性規律。
“拱料不吃”:
這四個字教科書沒有,文獻里也找不到,是今年在抗擊非洲豬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其實在長期的獸醫工作中,事實上飼料霉變、酸敗、加苦藥等情況下,豬只拱料不吃料,在連續斷水24小時以上的情況下,豬也是只拱料不吃料,而且這些一般都是整圈整棟的出現,還有產房母豬在吃飽的情況下,如果再投料,有些母豬會把飼料拱出料槽但不吃,上述這些因為好辨別,沒有重視這種現象。在抗擊非洲豬瘟中又發現非洲豬瘟感染豬只發燒前出現了喂料時只拱料不吃料,而且只拱料不吃料持續2-3天,每次拱料不吃料維持時間幾分鐘甚至更長,期間伴隨拱糞泥、吃(極少量)糞泥等現象,這種現象是之前所有瘟病中沒有的現象,才引起重視,通過研究分析把它定義為“拱料不吃”,以便從“食欲不振、減料、厭食、食欲廢絕”區分出來。“拱料不吃”是所有瘟病中非洲豬瘟獨有的超早期特征性癥狀。
非洲豬瘟病毒經口鼻自然感染豬只,從局部到病毒血癥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局部感染恰恰是在扁桃體,扁桃體發炎導致咽喉部疼痛,在出現病毒血癥發燒發熱癥狀前,豬只因感染前期減料饑餓食欲還較強,但因咽喉疼痛,不能采食顆粒較粗較硬的飼料,所以出現“拱料、拱糞泥,但就是不吃料”這種特有癥狀,單圈飼喂的比如種豬一般容易發現,大圈飼養的需要仔細觀察,投料后可能會發現一只或者幾只豬只采食不積極(不搶食),在一旁呆立或躺臥或拱糞泥,等大部分豬只吃飽離開料槽后,再來到料槽,但只拱料不吃料(不仔細觀察的話,會誤認為是“減料”或“挑食”),拱幾次后,再去拱糞泥,這個動作有的會反復好幾次。
從其它途徑如肌肉注射、軟蜱叮咬或其他方式感染非洲豬瘟的豬只,可能沒有這種現象。采食液體飼料或水料的豬只感染非洲豬瘟后可能“減料”和“拱料不吃”這個過程看不出。采食粉料的豬只感染非洲豬瘟后,可能表現“挑食減料”、食欲不振或“拱料不吃”現象不明顯,不易識別。
采食顆粒料的豬只經口鼻感染非洲豬瘟出現“拱料不吃”癥狀,一般維持2-3天,過后才出現發燒發熱病毒血癥,也就是說,首次出現“拱料不吃”現象離排毒還有3天以上,“拱料不吃”立即淘汰處理,可以避免淘汰過程中豬只排毒散毒,阻斷非洲豬瘟病毒二次擴散,豬場可以快速凈化和根除非洲豬瘟。如果能確認首次出現拱料不吃,又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可以繼續觀察24小時(即再觀察兩餐喂料),如果24小時內沒有恢復采食,再立馬淘汰并無害化處理也不遲。
如何盡早識別“拱料不吃”,是快速阻斷非洲豬瘟病毒二次擴散的關鍵技術。一是采用顆粒料飼喂,便于識別“拱料不吃”;二是分餐投料飼喂;三是大圈飼喂的,欄舍設計、料槽設施要求便于觀察豬只采食情況;四是大圈料槽料位要足夠,便于同時觀察清點各豬只采食狀況;五是大圈飼喂的喂一欄觀察一欄,對于不吃料的豬只及時做記號、記錄欄號、頭數,然后再仔細觀察是不是拱料、拱糞泥就是不吃料,觀察精神差不差,眼神呆不呆滯,摸耳根看是否發燒等癥狀。如果發現豬只“拱料不吃”、精神差,排除飼料霉變酸敗、加苦藥及斷水等管理性因素,基本上可以懷疑為非洲豬瘟,如果能再排除極少出現的內科病、口腔咽喉炎,即可判定為疑似非洲豬瘟。確診還需要結合實驗室診斷技術。
只要欄位設計、料槽設施便于觀察采食,料槽料位足夠,采用顆粒料飼喂,按頓投料,培養豬場技術員、飼養員觀察拱料不吃的素養、技巧和習慣,發現和識別“拱料不吃”并不難。只要豬場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批感染非洲豬瘟的豬只“拱料不吃”,排除其他原因,不拖延時間,立馬淘汰無害化處理,豬場員工遵守紀律按生物安全要求執行到位,欄舍及環境徹底消毒;只要不采樣檢測病毒、不解剖豬只,就能減少非洲豬瘟病毒擴散造成二次傳染的風險,就有助于快速凈化和根除豬場非洲豬瘟。豬場一旦出現生物安全百密一疏,營養不足或處于應激狀態的個體感染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第一批豬少則3-5頭,多則十幾頭,對于陰性場,還是需要檢測進行確認,對于陽性場高風險豬只,需要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和識別“拱料不吃”并立即進行預防性淘汰處理,以“不吃料、精神差”為淘汰標準,有1頭淘汰1頭,有2頭淘汰2頭,短則7天,多則15天,即可能阻斷二次擴散傳染。
預防性淘汰與精準拔牙不同,精準拔牙以唾液、鼻拭子、肛拭子、血液等檢測抗原陽性為拔牙標準,有點拔、鄰拔、水通槽拔、圈拔、鄰圈拔、單元拔、棟拔等,預防性淘汰以“不吃料、精神差”為淘汰標準(這時血液、鼻腔鼻液、糞尿都不帶病毒,唾液在豬只發燒前不容易檢出病毒),有一個淘汰一個,有幾頭淘汰幾頭,不多淘汰;精準拔牙基本上是豬只開始排毒或之后,預防性淘汰是豬只排毒之前;精準拔牙成功率不高,一般損失較大,預防性淘汰成功率可達100%,損失少且可控。
掌握好“拱料不吃”識別技術,可以預防性淘汰高風險豬只。不需要疫苗,不需要藥物,只要做好欄舍和環境的徹底消毒,可以快速殲滅凈化根除豬場非洲豬瘟。
總之,拱料不吃識別技術,為大小規模豬場“超早識別、預防性淘汰”非洲豬瘟找到了簡便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為養豬人找到了“照妖鏡”和“驅妖棒”,找到了信心;為快速恢復生豬生產、擴產找到了捷徑。我認為,非洲豬瘟盡管給養豬業帶來了重創,但它不僅是災害,也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是對“不敬畏自然、不敬畏人、不敬畏豬”的養豬人的懲罰,是對“敬畏自然、敬畏人、敬畏豬”的養豬人的獎賞,是對養豬“高科技、責任心、強管理、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對養豬職業人是福音,對人類是福祉。我相信,與政府合作整好豬場周圍大環境,上下團結做好豬場生物安全,人豬互敬搞好豬營養福利,及時抓住非洲豬瘟“拱料不吃”的狐貍尾巴;今后生豬生產,比非洲豬瘟前健仔數會更多,淘汰率會更低,生產成績會更好,生豬生產將更加健康穩定發展,生產出來的豬肉將更加安全有營養。
特別聲明:拱料不吃識別技術與預防性淘汰時機的把握,特別是“拱料不吃”為本人非洲豬瘟防控實踐之拙見,僅供廣大養豬人參考,確診最好結合實驗室檢測,不妥之處還請廣大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專 家 點 評
吳榮杰先生首次提出的“拱料不吃”識別技術來源于生產和臨床實踐,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大力推廣。
吳榮杰的觀點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鑒。我們在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中確實需要集思廣益,要勇于實踐,要善于觀察和總結,要樂于分享自己的觀點。利用“拱料不吃淘汰法”要求飼養管理人員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嫻熟的生產管理經驗,建議結合“單元格化”防控策略,畢竟發現“拱料不吃”時疫情傳播的風險日益增加。
拱料不吃作為第一臨床信號,再結合實驗室檢測技術,將大大提高定點清除的成功率。
在推廣這項技術時,不要輕易否定檢測技術的重要性,同時發現“拱料不吃”現象時,要提高檢測頻率,防范于未然。
另外,發生豬瘟時,也有“拱料不吃”現象的發生,當然,豬瘟也是烈性傳染病,目前少見。
本技術適用于拔牙場,是否適合于陰性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