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當頭,在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下稱“會議”)上,連續29次提到“穩”,為明年經濟工作指明前進方向。而這29個“穩”中,既有穩杠桿率、穩房地產等重磅政策,也有“穩豬價”這樣的民生政策。而在歷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還是首次提到豬價。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會議要求要狠抓農業生產保障供給,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到保供穩價。“11月CPI達到4.5%,剔除豬肉不足2%,說明豬肉價格的上漲已經成為居民生活成本的重要負擔,從民生角度看,穩定豬價的意義重大。此外,豬價的核心是生豬生產的問題,是供給側的問題,而不是需求過熱或者貨幣政策的問題,因此,只有加快生豬生產,才能解決問題。”經濟學家鄧海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就在會議召開的同時,12月12日,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開始實施中央儲備凍豬肉投放工作,共出庫投放凍豬肉4萬噸。同時要求,成交企業不得借機囤積,要將購買的凍豬肉通過有效方式及時增加市場供給,須于交易成交后一個月內,將所購入儲備肉售賣給終端用戶。而這也保證了元旦、春節“兩節”的供應。
首提穩豬價
事實上,在會議之外,中央高層會議已經多次提到過“穩豬價”。
今年11月召開的總理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要繼續加大力度促進生豬生產。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力度,支持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和種豬場建設,擴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實施范圍,支持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通過這些方面的支持,促進生豬穩產保供。
同時,多渠道增加肉類供給,增加牛羊肉、禽肉、雞蛋生產和供應,多渠道擴大豬肉和牛羊肉等替代品進口,確保整體肉類蛋白市場供應基本充足。值得注意的是,相關部門也將繼續妥善實施凍豬肉儲備投放。
11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全國畜牧業工作會議上明確表示,要充分認識抓好生豬生產的極端重要性,深刻吸取生豬生產下滑的教訓,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全面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堅決完成恢復生產目標任務。
11月當月,CPI上漲至4.5%,創下近8年來新高,也超過市場的普遍預期。其中,豬肉批發價格同比漲幅仍是推漲CPI的主要因素之一。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1月,豬肉價格上漲110.2%,影響CPI上漲約2.64個百分點。
為了抑制肉價,今年9月以來,中央儲備凍豬肉已經4次投放。其中,12月12日的這次投放,超前三次總和。在此之前,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三次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共計投放3萬噸,為市場豬肉供應增加穩定性。
在業內人士看來,12月12日的投放,主要為了保證兩節的市場供應。由于2020年春節較早,距離元旦僅20多天,此時投放,為未來預留了進一步調節的空間。
不僅如此,農業農村部9日消息,隨著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恢復生豬生產政策措施的落實,近期生豬生產出現轉折性積極變化,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雙雙探底回升,生豬價格也回落趨穩。元旦春節期間豬肉供應形勢可能好于預期。
“中央和地方恢復生豬生產的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顯現,加上市場行情帶動,養豬場戶補欄信心進一步增強,全國生豬生產探底回升。”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表示。
更注重民生
全力調節之下,豬價開始逐漸下跌。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全國豬肉價格連續四周回落,12月1日豬肉價格為每公斤41.48元,比11月1日價格高峰的每公斤52.40元下降10.92元,降幅達20.84%;商務部公布監測數據也顯示,11月最后一周(11月25日至12月1日)豬肉批發價格為每公斤42.35元,環比下降3%,實現連續四周下降。
與此同時,前三季度我國進口豬肉增長43.6%,保障豬肉的基本供應沒有問題。
不過,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辛國昌指出,由于養豬沒有稅收,財政還要貼錢,還要占地,還要承擔防疫責任,承擔環保責任,使得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都不高,很多地方搞無豬縣、無豬鄉,而且把這個作為政績,這完全是一種錯誤導向。養豬業可以實現綠色發展,對產業扶貧、鄉村振興都有著重要意義。
國務院《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也要求各地把危機轉化為轉型升級的契機,為今后行業的健康發展發下良好基礎。
事實上,在會議中,“脫貧”已經成為三大攻堅戰之首。會議要求,要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要建立機制,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
此外,會議要求,要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要發揮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做好關鍵時點、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著眼長遠,這次的肉價波動也提醒我們要進一步健全動物疫病的防控體系,同時加快畜牧業的轉型升級,提升養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一位不具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