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六屆中國畜牧飼料科技與經濟高層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監測信息處處長辛國昌做了題為《非洲豬瘟防控與恢復生豬生產》的報告。 第十六屆中國畜牧飼料科技與經濟高層論壇現場 截至2019年12月12日,全國共發生非洲豬瘟疫情161起(其中,野豬疫情4起),共撲殺生豬119.4萬頭。目前已解除160起,只有云南1起疫情尚未解除疫區封鎖,其余30個省份的疫區已全部解除封鎖。今年以來,全國共報告新發非洲豬瘟疫情62起。 一是強化監測排查,及時發現疫情,核查處理了“互聯網+督查”收集的131條重要問題線索。 二是果斷處置疫情,嚴防二次擴散。 三是嚴管關鍵環節,努力阻斷疫情傳播途徑。 四是強化養豬場戶的生物安全意識。 五是加強宣傳,穩定養殖和消費信心。 成效:目前非洲豬瘟防控措施總體有效,具有一元化、全民動員的體制機制優勢。 策略:在策略上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有一個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完善的過程,《非洲豬瘟應急實施方案2019版》中提到:對疫點內生豬全部撲殺,對疫區內的生豬開展實驗室檢測,病原學檢測為陽性的場點須進行撲殺。 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 關鍵:關于非洲豬瘟防控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利益關系,短期與長期的關系、養豬場戶利益與公共利益等。 1、疫病本身的頑固性。 2、生產消費方式的復雜性。 3、整體防控能力的薄弱項。 4、跨境疫情的不確定性。 5、62個國家發生過非洲豬瘟,13個國家根除,最短的3年。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監測信息處處長 辛國昌 生豬產能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三因素疊加,包括去年豬周期下行造成的“不想養”、非洲豬瘟疫情造成的“不敢養”、一些地方政府不合理禁養限養“不讓養”。 一、加強生豬生產形勢的定點跟蹤監測和趨勢研判。每月定期發布生豬存欄、能繁母豬存欄等數據,每周發布價格信息,去年9月份已經預判今年下半年供應偏緊,價格大幅上漲。 二、去年12月27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規范生豬及生豬產品調運活動的通知》,保障種豬和仔豬正常補欄,明確養豬企業和屠宰企業實施“點對點”調運,暢通肥豬流通。 三、調整調運監管政策,12月下旬派出工作赴6個省開展生豬調運政策落實情況督導,保障生豬及其產品正常流通。 四、12月29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出《關于抓好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給的通知》,提出穩生產保供給的5條要求。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國辦法【2019】44號)與以往政策措施相比的主要突破:省負總責、糾正超越法律法規規定的禁養限養,保障養殖用地。 10月份第4周集貿市場活豬價格達到每公斤36.91元,比10月第1周上漲了32.6%,由于今年以來生豬存欄逐月下降,每月出欄量也呈現下降走勢,10月份生豬價格高于9月份符合市場規律,但價格漲幅這么大,還受到一些臨時性因素的影響。 一是由于種豬緊缺,不少養殖場戶從商品肥豬中大量選留后備母豬,一些場戶急于擴大生產,甚至“見母就留”。 二是養殖場戶壓欄惜售,普遍實施“養大豬“計劃,減少了當前市場供應量。有的養豬場反映,以往肥豬正常出欄活重為每頭120公斤,多養2個月能長到約170公斤,每公斤成本增加16元,現在的豬價34元,每頭豬增重50公斤可以多賺900多元,賣早了不劃算。 三是一些大型屠宰企業和批發商囤貨,等待元旦春節賣高價,據了解,一批大型屠宰加工企業的庫存凍肉10月份暫停報價,封庫待售。 據農業農村部對全國400個定點監測縣的初步數據匯總,11月份生豬存欄月環比增長2%,自去年11月份以來首次回升,18個省份生豬存欄環比增長,比上月多6個。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4%,已連續2個月回升(上個月為0.6%),22個省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比上月多5個。國家統計局顯示11月份生豬存欄環比增加1.8%,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加32%。 元旦春節消費旺季,豬肉供應可能壓力偏大,但動物蛋白供應有保障,10月份的漲價勢頭不會再現。 中國老百姓的變通——強大的生產與消費適應能力。 第一個階段:從改革開放到上世紀末,主要矛盾是“產量”,重點解決“不夠吃”的問題。 是我國畜牧業發展速度最快的黃金時期。1990年我國肉類產量達到2857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到90年代中后期,一舉扭轉了畜產品短缺的局面。 2000年與1978年相比,肉類產量從856.3萬噸增加到6014萬噸,年均遞增9.3%,徹底結束了憑票供應的時代。 第二階段:進入新世紀之后到“十二五”結束,主要矛盾是“質量”,重點解決“不安全”的問題。 增產已不再是首要任務,群眾對“舌尖上的安全”更看重了,要求更高了。 主要畜產品增速放緩。2000年至2015年,全國肉類產量從6014萬噸增加到8625萬噸,年均遞增2.4%,明顯低于上一個時期的9.3%。 質量安全問題集中地暴露出來。2000年14個大中城市抽檢,豬肝中鹽酸克倫特羅總超標率為14%。再比如2008年嬰幼兒奶粉事件。 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食品安全法(2015)等一大批法律法規出臺。 第三個階段:從“十三五”開始的階段,主要矛盾是“效率”,重點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 生產效率低:飼養量基數大,但大而不強導致人均資源更為緊張。面對嚴重的進口沖擊,成本高,竟爭力差。 供給效率低:大路貨畜產品階段性過剩,名優特新產品不足;耗糧型特征明顯,草食畜牧業發展滯后;環境匹配度差,環境副產品處理和利用壓力大。 產業鏈效率低:種養關系;畜牧業產加銷聯結關系松散、利益分配失衡;資本化與小農的矛盾,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畜產品加工流通發育滯后,肉類和蛋品深加工比重低于發達國家25~30個百分點,增值空間受到很大制約。 畜牧業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戰略產業。養豬=三大主糧,要像重視糧食安全一樣重視肉蛋奶供應安全。 肉蛋奶必須主要依靠國內供紿。畜產品消費量與口糧消費量呈負相關,而畜產品供給充足實質上就確保了糧食安全。 飼料用糧對糧食消費需求影響較大,畜牧業是調整農業結構的紐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