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養豬最多的國家,超過50%的生豬養在中國。但我國的養豬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距離,而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疫病防控水平。在1980年出版、由蔡寶祥教授主編的《獸醫傳染病學》緒論中提到:“丹麥消滅了18種病,美國、日本消滅了13種病,英國消滅了10種病……口蹄疫已在美、日、澳、英、法國被消滅,豬瘟已在美、日、澳、英、丹麥和芬蘭等國被消滅”。從蔡先生寫下這些話至今已有40年,然而豬瘟和口蹄疫對我國目前的養豬業仍威脅很大,仍是我國養豬業重點防控的對象,我國養豬業防控水平落后之程度由此不難看出。因此,提高我們的生豬疫病防控水平是當務之急。
豬的病毒性傳染病——豬瘟(截選)
豬瘟,曾稱“豬霍亂”(Hog cholera),是由豬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有急性、亞急性、慢性、持續性和隱性感染等形式。急性豬瘟由強毒感染引起,其特征是發病急、高熱稽留、全身性出血以及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豬瘟曾經是世界范圍內危害養豬業最大的疫病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豬瘟是危害我國養豬業最大的三種疾病之一(另外兩種是豬肺疫和豬丹毒)。自我國2008年豬瘟疫苗的抗原含量大幅度提高以后,豬群免疫保護水平逐年上升。相關報告以及本實驗室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至今,國內的絕大多數養豬集團和飼養管理好的規模豬場豬群的免疫保護率和保護水平均很高,帶毒率極低,達到了可以實施豬瘟凈化的狀態,可以說從技術的角度我國應該可以實施豬瘟凈化了。當然,在一些小型養殖戶和部分飼養管理不好的規模豬場的豬群中仍然存在豬瘟野毒。
【病原】
CSFV為直徑34 ~ 45納米、有囊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CSFV只有一個血清型,但不同毒株的致病力有很大的差異。根據E2基因的遺傳多樣性,豬瘟病毒可分為3個基因型。我國過去的流行毒株主要是基因1型,而基因2型是當前的優勢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病毒抗原有很好的血清學交叉反應,CSFV與BVDV和BDV也有明顯的抗原交叉。
CSFV對環境抵抗力不強,對高溫、紫外線和脂溶劑(乙醚、氯仿、脫氧膽酸鹽和皂
角素)均敏感,其耐熱抵抗力與介質材料有關,細胞培養的病毒60℃ 10分鐘可滅活,而脫纖血中的CSFV 68℃ 30分鐘不能滅活。CSFV不耐酸堿,在pH< 3 和pH> 11的環境中可迅速滅活,但在pH5 ~ 10下比較穩定,因此常用2%氫氧化鈉作為環境消毒劑,次氯酸鈉和酚類化合物也能有效地滅活豬瘟病毒。
【流行特點】
家豬和野豬是豬瘟病毒的易感動物,也是病毒的傳播宿主,各年齡階段的豬均可感
染,但不感染人和其他動物。該病無季節性和地域特征,只要有易感豬存在,病毒傳入后均可造成暴發流行。野豬是豬瘟病毒的貯存宿主,是歐洲家豬感染CSFV的主要傳播來源。在中國,持續性感染的種豬和先天感染的仔豬是豬瘟傳播的首要傳染源。發病豬及其鼻咽分泌物、精液、尿液和糞便是病毒的重要來源。健康豬通過與發病豬直接接觸,或與發病豬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工具、運輸車輛以及工作人員衣物的間接接觸從而被感染,這是豬瘟的主要傳播途徑。此外,病豬肉制品中病毒可存活數月乃至1年,這也是病毒可以通過貿易進行遠距離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最近的10余年來,我國當豬價高、仔豬供應緊張時,因不注意仔豬的來源且不及時加強免疫,外購仔豬的小型養殖戶往往是發生豬瘟最多的養豬群體。
【癥狀】
感染豬可表現出急性、亞急性、慢性、持續性感染,這些不同的感染類型與毒株毒力、感染時機、宿主種類、年齡和免疫狀態等有關。急性豬瘟病豬于感染后1 ~ 3周死亡,亞急性豬瘟病豬則在感染后1個月才開始死亡。強毒株引起的典型臨床癥狀包括高熱稽留(>40℃),寒戰,扎堆(圖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