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技術標準體系》地方標準在銀川正式發布,該標準是目前國內葡萄酒領域首個針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而建立的全產業鏈技術標準體系,也是全區地理標志保護方面首個技術標準體系,具有總攬全局、提綱挈領的作用。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是業界公認的世界上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產區之一,目前產區已建成酒莊87家,年綜合產值230億元,是寧夏獨具特色的“紫色名片”。2003年,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被批準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保護區總面積11.3萬公頃。2011年被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保護區總面積增加到20萬公頃。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從2004年起,先后出臺了《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規政策,并陸續制定苗木、栽培、水肥等少量幾項地方標準,對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在發揮技術標準支撐作用方面還存在標準的制定較零散,缺乏系統性、配套性,標準滯后性等問題,
為了充分發揮標準化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支撐作用和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2016年,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標準化院牽頭,寧夏葡萄與葡萄酒研究院、寧夏賀蘭山東麓產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室、寧夏大學農學院、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參加起草《賀蘭山東麓葡萄酒 技術標準體系》地方標準。標準起草過程中收集整理了大量葡萄與葡萄酒相關的國家、行業標準、外省地方標準及寧夏地方標準等資料,收集了部分OIV(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相關資料;開展了國內主要產區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的指標比對、種植標準比對及農藥使用標準比對等工作;起草組多次深入酒莊實地調研,并根據專家意見組織開展了產區釀造工藝專項調研,上述工作為標準的起草奠定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為促進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標準,起草組針對國家和寧夏重點研究和應用推廣項目,提出了標準制修訂計劃,并將發布的標準納入體系。
寧夏回族自治區標準化院工程師穆彩霞介紹說,《賀蘭山東麓葡萄酒 技術標準體系》一共納入標準116項。其中,國家標準35項,行業標準37項,地方標準44項。主要涵蓋基地建設、種植、釀造、產品、檢測等七大環節,體系全面綜合真實地反映了目前我區葡萄產業的發展技術水平。適用于產區的標準幾乎全部覆蓋,具有明顯優勢,基本滿足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標準化需求,從而提升寧夏葡萄酒產業標準化水平,促進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廳一級巡視員胡鑫德強調,企業作為標準體系實施的主體,要在標準體系框架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和技術管理優勢,進行消化吸收和標準再創造,建立特色鮮明凸顯個性的企業標準體系,以此指導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加工,從技術層面支撐企業個性化的產品,形成自身產品的獨特品質和品牌優勢。企業之間也可基于共同的品牌認知,加大區域品牌培育力度,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