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作為當下中國豬業的“頭號殺手”,給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沉重打擊!各養豬集團、規模化場及中小養殖場都將“防非保豬”作為頭等大事!隨著防控工作的持續及意識形態的不斷加強,關于非洲豬瘟綜合防控,我們也有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和心得。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豬業高峰論壇”上,黑龍江大北農食品副總裁郝凱,就以之前已復養成功并給予整個養豬業信心的大北農北鎮豬場防非措施為例,向我們透露了大北農的非瘟防控及復養成功之道!
初遇非瘟,當頭一棒
黑龍江大北農作為大北農集團旗下養豬平臺公司,成立于2015年,現有10個一體化公司、1000余名員工、20個現代化豬場、1個有機肥加工廠、15個養豬服務部、生態農場豬舍800余棟,200萬頭商品豬產能。公司主要發展模式為“公司+生態農場”,計劃達到2021年300萬頭、2025年1000萬頭、2028年2000萬頭商品豬出欄目標。北鎮大北農下轄兩個種豬場,一個公豬站。發生非瘟疫情的為北鎮大北農第二種豬場,該場總投資2.7億元,全場基礎母豬9700頭,年上市合格肉豬苗24.5萬頭。采用全密閉式保溫隔熱豬舍,自動溫控,自動供料,自動供水,糞污自動化處理的系統,硬件條件較好。
而隨著2018年10月15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東北非洲豬瘟的疫情公告后,該廠基礎母豬存欄8497頭,仔豬18232頭全部撲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30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超過1億元!突如其來的非瘟疫情,為大北農北鎮二場帶來了“滅頂之災”!
疫情如此嚴峻,到底養還是不養?如何養?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后,秉承大北農報國興農的使命和對行業和消費者的負責的心態以及對哈獸研團隊及技術的信任,決定復養!
痛定思痛,積極復養!
在復養開始前,北鎮豬場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首先,與哈獸研豬烈性病服務團隊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讓北鎮豬場在復養之路上少了一些羈絆,多了一些技術、團隊的支持;
其次,大北農及北鎮豬場開始痛定思痛!進行疫情復盤和風險點分析。從人員、車輛、物品、豬只、舍內操作和外源動物等多個方面,不同維度進行總結,分析出人員進場的交叉、洗澡不徹底、非生產人員進舍、夾帶私人物品、食材帶毒、未專車專用、與豬只的直接接觸等多個高風險因素后,針對這些方面進行改進、完善。改進完成后,進入種豬準備階段:北鎮一場、二場共預留后備26431頭,預計懷孕22676頭,其中計劃轉入北鎮二場9700 頭、北鎮一場轉入 5600 頭,預計1月中旬全部裝滿,剩余7300頭用于新場投產。
你以為種豬準備了,就可以投入復養了嗎?這還遠遠不夠!更嚴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還在后頭!
這些工作包括:人員進場在門崗處檢查,私家車不進入廠區;工作服每天專人集中清洗消毒后放在指定位置;人員入廠經過消毒,洗手,更換工作服及鞋并進行登記,消毒室、辦公室門口設置腳踏墊殺毒;辦公區、食堂每天金衛康1:200消毒液拖地;制粒溫度達到85℃ ,時間3分鐘以上,成品庫和原料庫嚴格分開;設立專業洗車場,車輛進廠前對輪胎和車體進行徹底清洗消毒;車輛進廠前在門崗處再次消毒,司機不允許下車,特殊情況司機穿大褂鞋套后下車;廠區每周白化2次,庫房每天噴霧消毒1次……
另外,針對豬場硬件及相關設施,進行嚴格、高質量的改造,使其必須能夠達到防控非瘟的標準,也就是大北農的“豬場生物安全四級防御體系”。將豬場內外部共分為四個區,分別為:外圍區、場外區、場內區、生產區,區域之間用實體圍擋隔開,并建設車輛洗消中心、淘汰豬中轉出豬臺、車輛烘干房、物資、食材消毒間、場內生物安全員淋浴間、進舍淋浴間、舍內物資消毒間等;針對外源生物的控制,則采用實體圍擋、紗窗、防鳥器、專業滅鼠等,最終實現“外殺滅、內阻斷”!最終實現防非成功!
在不斷同非瘟斗爭過程中,大北農將自己的防非實戰經驗總結為《規模化豬場復養手冊》,這本由若干豬場場長針對豬場所有事件進行討論,按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理念制定規則,并完全模擬實際生產過程、結合抗非一線反饋和同行交流智慧后形成的手冊,在大北農各兄弟公司及行業內迅速傳播,為整個行業非洲豬瘟綜合防控及復養工作給予了一定的參考,也給予了行業人更大信心!目前,北鎮豬場依舊在全力實施復產,預計年底將實現滿負荷生產!
總結、反思及建議
在對于非洲豬瘟防控及復養的總結上,郝凱認為:非洲豬瘟可防可控,其是否防控成功,關鍵在于人!一定要搞清楚防控失敗的原因,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來,所有操作要做到單向流動、臟凈分區、互不交叉。另外,不能將防控非瘟的希望寄于疫苗之上,要認識到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性,因為,非洲豬瘟固然是中國豬業的一場劫難,但同時,也是對我們過去過于依賴疫苗藥物、輕視生物安全的懲罰!另外,要認識到:硬件是防非復養的基礎,硬件定要達到可以防非的標準!其次為制度保障、全員參與、專人實施、自查互糾、及時監察、嚴格執行、獎罰分明……
對于復養豬場存在的問題,郝凱也根據實際防控經驗逐個指出:
(1)豬場選址和面積存在重大缺陷,如豬場離交通干道、屠宰場、糞污處理廠、動物交易市場等過近或豬場本身沒有防控距離;
(2)不愿投入建設必要的設施設備,比如豬只轉運專用車輛、檢測中心、出豬臺、洗消中心、消毒通道、物資中轉站、人員隔離中心等;
(3)決策者及主要執行者盲目樂觀,使得在復養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不細致;
(4)樣品采集和檢測不全面、不到位(包括生產區、生活區、辦公區、環境都要全面采樣,要有專業的檢測實驗室,采用敏感、特異的檢測方法);
(5)復養工作不系統、不扎實、抓不住重點,導致復養中的很多環節存在漏洞,如硬件設施、配套操作流程、執行不到位、沒有獎懲措施和監督機制等。
如上這些豬場,沒有發生非洲豬瘟不代表防控的好,只是因為幸運!
對于行業而言,我們要反思且意識到:生物安全體系不是對付非洲豬瘟的權宜之計,而是今后所有疫病防控的有力武器,將成為豬場的“標配”!現階段我國生豬數量減少,短期對我國的居民消費造成了影響,但從另一個的目標角度來看,也是非洲豬瘟凈化的最佳時機。因為從長遠來看,凈化的成本永遠最低!如果非洲豬瘟長期存在,那么規模化或者說適度規模化是必然趨勢!最終再繼續強調——非洲豬瘟可防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