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目前,扶持政策和市場行情雙重帶動,11月份全國生豬生產向好發展,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雙雙止降回升,這無疑是增養復產取得的階段性進展。但實踐證明,我國復養之路走得并不順暢。江蘇省農科院邵國青研究員分享了《該抓“牛鼻子”了——非洲豬瘟復養關鍵所在》,文章精簡易懂,直擊復養阻礙。
受市場行情驅動,一波又一波勇敢的養豬人迎難而上,但復養成功者仍然只是局部案例,尚無大規模肥豬上市,豬肉價格并未顯著下跌,限制復養的根本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與規模化養豬已基本恢復的俄羅斯比較,我國目前中小規模、散養豬場已大量清除,豬場都采用高標準隔離、消毒措施,活豬流通已經被嚴格控制,這樣的背景是可以大量復養的,養殖大環境對非洲豬瘟控制已變得極其有利。但遺憾的是,不少非洲豬瘟早發地區,那些成功地扛了一年以上、生物安全很好、管理水平很高、全封閉小規模的豬場仍然發生成片清群。這一現狀再次警示,我們一直走在彎路上,不能保證整體成功。
病豬肉的危害是常識,但只是到了今天,難以置信的臨床表現才讓我們清醒認識到其危害到底有多大,本來通過生物安全肯定有把握防控好的,結果卻兇多吉少。換句話說,市場流通的陽性豬肉,雖然對人是無害的,但源源不斷地擴散,污染果蔬甚至人員的頭發等,構成長期持續性風險,構成豬場內生物安全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只要啟動流通肉品普檢,對陽性豬肉進行熟化處理,只需要兩到三個月就可以形成安全外環境,就能為疫區復養奠定勝基,非洲豬瘟病毒在自然狀態下是非常容易失活的。病豬、病豬肉流通環節復雜,難以控制,但它們最終都要進入零售終端,加強市場檢測,可以一招制勝。非常迷惑的是,為什么行業專家在這個“牛鼻子”問題上不能達成共識?系統解決方案并不復雜,這個“牛鼻子”一抓就靈,甚至還可以為根除非洲豬瘟創造有利條件。
非洲豬瘟病毒在環境中的實際抵抗力并不強,各類病毒存活期的研究報告給了我們非洲豬瘟無法防控的錯誤印象,但一年來的臨床實踐慢慢讓我們發現了真相,也恢復了信心。生物安全即使場內臨床上已發生疫情,早期檢測、精準清除(“拔牙”)的方法在規模化豬場也能夠成功。然而市場陽性豬肉如不檢測和清除,迫切的市場需求會把復養變成“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亞洲養豬地區將成為長期的疫區,這不僅因為其養殖體量巨大、養殖方式多元、多個國家以散養為主、豬只流通難受限制,而且大面積的原始森林中存在易感野豬,亞熱帶地區大量的軟蜱也有可能使亞洲成為非洲豬瘟的長期自然疫源地。因此,建立廣泛、不間斷的肉品檢測、監測體系,并從政策上切實落實相應處置措施,不僅能保障養豬產業快速恢復,也為全面控制和根除非洲豬瘟奠定基礎。在檢測技術上,仍然需要研發更加敏感、快速、不依賴實驗室、可在現場使用的檢測方法。
我們應該向那些真抓實干、敢于擔當、成功保護了地方養豬產業的同志們致敬,他們堅決對屠宰場和肉品進行檢測,不讓陽性豬肉進入流通環節,直接保住了該地區大部分養豬產能,穩定了當地豬肉市場。能否抓實“牛鼻子”,不僅是傳染病防控的基本科學問題,也是能否真將農業農村部檢測政策落地的態度問題。存欄數量和市場價格直接反映了不作為、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的惡果。落實廣泛檢測、熟化處理陽性豬肉、消滅環境傳染源,這就是非洲豬瘟控制的“不二法門”,是能夠抓住根本的“牛鼻子”,抓住了根本就會營造一片艷陽天。
突如其來的非洲豬瘟幾乎使我們亂了方寸,但我們的學習能力、技術力量、鉆研精神、反思能力和文化自信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已經摸到了非洲豬瘟的“命門”,只要敢于擔當,就會很快控制非洲豬瘟,而且消滅非洲豬瘟也不會比國外的平均時間更長久。
養豬網點評
切斷傳播途徑、消滅傳染源、保護易感動物是防控非洲豬瘟的三大要素,在消滅與控制傳染源方面,邵國青指出病豬肉擴散非洲豬瘟病毒的現象非常普遍,需要高度重視與關注。的確,消費市場上非洲豬瘟陽性豬肉如果沒有檢測與清除,生豬復養無疑是“抱薪救火”,打擊和防范“病豬肉”才能保障生豬養殖業生產安全,抓住“牛鼻子”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系“抗非大家談”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可轉載,否則視作侵權,我們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若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后臺、仇華吉研究員、文章作者授權,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我們所有刊登的文章僅供養豬人參考學習,若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