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年多以來,關于非洲豬瘟防控,關于復產,關于生物安全,業內探討了很多。時至今日,各大集團化養豬企業都有自己的應對之策。正如楊耀智所說,這些解決之道,符合自身實際、可操作、可落地、有效的就是最好的。
接下來,楊耀智從技術角度,談談非瘟背景下集團化企業所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
非洲豬瘟(非瘟)進入我國的第三個年頭,公司從最早的受害者到最早的復產者,一路走來,每位員工嘗盡了種種滋味。可以肯定的是,公司會一如既往,按照規劃健步前行,最終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
在艱苦卓絕的復產歷程中,最寶貴的是默默付出、踏實工作的一線勞動者,他們所付出的辛苦、表現出來的堅韌,足以讓所有人動容。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公司甚至整個行業所銘記。他們是行業沉默的多數,他們是推動整個行業浴火重生的中流砥柱。
關于復產、關于生物安全,一年多來看了太多、聽了太多。實事求是地講,對目前仍在瘋狂擴張的各大集團化企業而言,非瘟已經沒有最初那么可怕,各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解決之道,有踏實做生物安全的、有用資本硬砸的、也可能有用“核心技術”的。怎么做?做什么?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很難說孰優孰劣、誰能影響誰。符合自身實際、可操作、可落地、有效的就是最好的。
我只從技術角度,談談非瘟背景下集團化企業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對策。
機遇
豬價應該至少有三年的好行情(生豬10元/斤以上)
政府真正主導下的復產應該是2019年9月從北方開始的。北方在經過前期一連串的打擊后剛剛開始有點頭緒,而南方當時還在水深火熱之中。
不是所有的公司和養戶有資金、技術和種豬著手復產。即使復產,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順風順水。即使順利復產,生產成績會因為種源、工藝流程改變、正常操作減少以及疾病等問題不可避免地降低,成績降幅在30%~50%之間。
基礎母豬產能、生產成績恢復到非瘟前水平至少是2022年底的事情。基于此判斷,持續三年10元/斤以上的行情是大概率事件。
集團化企業憑借資金、技術、規模、人力、政策等優勢都會大賺特賺。賺到什么程度?這幾年集團企業賺到的錢足以提供全國20%的生豬產能,而不需要額外的資金投入。所有掌握成熟非瘟防控技術的集團企業都能在這場盛宴中分一杯羹。
未來五年會是集團化養豬發展的黃金期
規模化養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原因不贅述,可參考所有養豬業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
從理論上講,我國如果有6000個年出欄10萬頭肥豬的規模化豬場,就足以解決老百姓的吃肉問題。
這些豬場在解決食品安全、環境污染、抗生素濫用、疫病凈化、成本控制、豬價波動等問題方面要遠遠比散戶和中小養殖戶容易得多。
中小養殖戶因為種種原因退出后的市場份額,必然會由這幾年賺得盆滿缽滿的集團化企業來填補。毫不夸張地講,5年后,年出欄不過千萬的企業很難稱得上是頭部集團化養豬企業。5年內集團化養殖格局將會形成,10年內,我國50%的豬肉將由規模前十位的集團化企業提供。
二
挑戰
三年后的豬價將可能跌入盈虧平衡線,低位長期徘徊是大概率事件
政府推動動員下的復產力度是空前的,政府不做則已,一旦要做,力度是絕對夠大的。
防非策略(包括可能的疫苗)將在所有人都經歷一遍后逐步成熟,成功概率將遠高于現在。大體重出欄和其它肉品的替代作用。高豬價對消費的抑制作用。進口一旦形成慣例,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以上因素決定了三年后豬價將快速跌入谷底。時間很快,程度很大,持續很久。瘋狂擴張的集團化企業將面臨漫長的寒冬。
成本控制是寒冬中企業能活下去的唯一因素。核心競爭力是管理水平、種豬、疫病凈化程度、人均效率等體系化能力,換言之,是高水平的可復制能力。前期瘋狂擴張而沒有高水平體系化能力的企業會很艱難,不排除個別企業有破產、被吞并的可能。
非瘟背景下,豬場多處在各自為戰的封閉環境下,可復制能力是降低的。簡單粗暴地挖人、快速拼湊出的團隊是沒有靈魂的。
從技術角度講,在防非的同時,現在應該開始未雨綢繆、天晴修屋頂,打造出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
對策
在高豬價背景下“顆粒歸倉”
認真做好生物安全排查,不出意外。
健全銷售體系,從制度上堵住漏洞,做到應收盡收。
公司+農戶模式的企業可以考慮適當降低養戶單棟投苗量。飼養量降低30%,非瘟風險可不止降低30%。同時在其中做好養戶的管理,梳理責任,建立一個正向的管理邏輯。
認真處理復產過程的疫病問題,群策群力著力解決產房母豬采食量提升,后備馴化入群等細節問題。
未雨綢繆,踏踏實實做好體系化建設
踏踏實實育種。聯合育種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方式,培育出足夠的優秀種豬(如產仔數、料肉比、日增重更佳)供內部更新、擴張。
做好疫病凈化,當前集團化企業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一定是世界級的,趁這大大有利的條件做好疫病凈化是成本最低的方案。豬藍耳病、豬流行性腹瀉、偽狂犬病、豬瘟、支原體等凈化技術都很成熟。認真做,兩年即可在體系內形成一個類似丹麥國家的SPF體系。
以作業指導書的高水平重新修訂是統一體系內技術思路,提升可復制能力的有效途徑。對集團化企業,尤其是準備快速擴張的集團化企業而言,在當前系統的引進、消化和吸收養豬業發達國家成熟的生產操作規程(SOP)是贏得未來的重要抓手。國外技術多數已在30年前成型,非常穩定。系統的引進可大大減少試錯成本。以往單純的由技術總監或企業老板去國外轉轉,片面的、蜻蜓點水式的國外考察對整個體系的推動作用是微弱的、有限的甚至有害的。要思考好行程,集公司智慧提前做好充分準備,謀定而后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必要時建立標桿示范培訓場,培養中初級管理者,形成完善的高水平人才梯隊。
人才的大力招聘、培養是一項重要工作,誰能掌握這個行業最多的年輕人,并給他們注入靈魂誰能贏得未來。充實公司專家庫,涵蓋營養、育種、豬場設計、生產、獸醫等。
發展不能停滯,要用發展的思路來解決發展中的一切問題。
作 者 簡 介
楊耀智,黑龍江大北農農牧食品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經理,主持編寫并行業發布《規模化豬場復養技術要點—以大北農集團為例》;目前公司復產順利,全力滿產中。
專家點評
作者基于專業技術和豬場復養親歷者的角度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未來5年養豬集團化養豬企業集團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了合理的預測,并提出了應對措施。由于楊耀智老師既是非洲豬瘟疫情的親歷者,也是黑龍江大北農公司豬場復養的主要參與人,因此其提出的觀點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尤其是文章在應對策略中提到的在抓好豬場生物安全前提下,應未雨綢繆,提前布局優良品種的選育(高生產性能的核心群),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以構筑集團核心競爭力,對我國未來養豬行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專 家 簡 介
張交兒,男,漢族,博士,副研究員。現任職于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豬烈性傳染病創新團隊,主要從事豬場疫病防控和凈化及豬場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從1999至今,共接診臨床病例上萬余例,主導建立了大北農豬場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并指導黑龍江大北農豬場成功復養,與大北農集團合作發布了《規模化豬場復養技術要點—以大北農集團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