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沖擊了中國養豬業,但對未來整個行業健康發展也產生了一些促進作用。非洲豬瘟讓整個養豬業的生物安全理念和防控水平,提升了10年。
作為全國養豬大省,山東盡管受非洲豬瘟疫情疊加生豬產業周期性波動等因素影響,2018年以來,全省生豬生產大幅下滑,但是隨著一系列穩產保供政策的出臺落實,一方面全省生豬生產出現回升,能繁母豬、生豬存欄連續環比上漲,養殖場戶補欄增養積極性逐步恢復,特別是大型養殖集團加速布局擴產,帶動養殖主體結構進一步優化;另一方面積極向省外京津滬寧杭等市場調運豬肉,保證全國市場供應。
此外,山東原本就是全國禽類養殖大省,受生豬產能下降等因素影響,禽類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支撐起國內消費的同時,海外市場影響力也不斷擴大。
1月19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畜牧獸醫局和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調研時強調,生豬穩產保供是一項全局性的重大任務,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堅持恢復生豬生產和非洲豬瘟防控兩手抓,發揚優良作風,總結經驗做法,再接再厲,堅決完成今年生豬生產恢復目標任務,確保非洲豬瘟疫情不反彈。
抓住時間窗口,盡快擴產
山東龍大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生豬養殖、生豬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主要產品有商品豬、冷鮮豬肉、冷凍豬肉及肉制品。該公司擁有全國單日屠宰量最高的工廠,然而,受非洲豬瘟影響,豬源減少,屠宰產能已經比以前大幅度降低,之前每日屠宰量高峰期可達到1.2萬頭。
龍大肉食副總經理張瑞稱,下一步,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抓住時間窗口,盡快擴產,準備3~5年內,在山東布局200萬頭生豬產能。此外,屠宰板塊產能主要集中在魯豫兩省,未來會考慮在東北、內蒙古等地布局。
2019年9月是煙臺市生豬產能恢復的重要轉折點。此前受非洲豬瘟影響,當地許多養豬場戶壓減養殖規模,導致生豬生產下滑和生豬價格上漲。此后,國家穩定生豬生產政策出臺、生豬價格持續高價位運行等起作用,社會各界投資生豬養殖熱情高漲,生豬生產呈現出緩慢增長態勢。
山東省煙臺市畜牧局副局長孫明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煙臺全年生豬出欄440萬頭,雖同比下降28%,但豬肉自給率達到145%,超額完成向山東省承諾年出欄400萬頭的任務目標。
距離煙臺市500多公里外的德州市夏津縣,新希望六和早在2012年就投資30億元,興建了夏津生豬養殖基地,現存欄種豬1.75萬頭,年出欄商品豬42萬頭,為亞洲最大的單體聚落式養殖項目。
夏津新希望六和農牧有限公司(下稱“夏津農牧”)公共事務負責人紀寶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8年8月發生非洲豬瘟后,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投入不到1000萬,將周邊三公里內的所有豬群,統一管控起來,避免因小散戶養殖暴發疫情,殃及規?;B殖場。
新希望六和于2016年提出養豬發展戰略,計劃到2022年,形成2500萬頭出欄規模,進入國內養豬規模前三。具體到夏津縣,2019年,公司新增養豬產能超過50萬頭,預計2020年達產后,可實現年出欄生豬100萬的產能規模,并逐步實現“飼料—育種—育肥—屠宰—食品加工”的全產業鏈發展。
盡管當地目前沒有發生過非洲豬瘟,夏津農牧管理卻越來越嚴格。紀寶全舉例稱,剛開始探索防控措施的時候,勞動強度非常大,甚至有20~30個員工三天三夜不能睡覺。公司總經理過年都待在養豬場。養豬場員工嚴格執行“松出嚴進”的管理措施,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食材,要經過兩道手續的隔離、檢測才能使用。
他說,在當前疫情威脅下,新希望六和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實行全產業鏈協作防控,全渠道多級阻斷傳播。
比如,飼料廠實行生物安全等級分區管理,調制溫度85℃三分鐘殺滅病毒,實行專廠專供,專車點對點運輸;人員入場要經過兩次隔離、三次洗消,車輛實行點對點GPS監控,建立車輛高標準洗消中心,建立中轉站區隔場內場外車輛,入場物資批批檢測,集中消毒;推廣熒光定量PCR檢測技術,確保檢測準確、實時;場內還加裝了攝像頭,對關鍵環節進行監控督導。
“外人來到養殖場,我們都是戰戰兢兢的。非瘟在中國一天不根除,這一系列常態化管理措施,新希望就一直會這樣堅持下去。”紀寶全說。
生物安全理念和防控水平大幅提升
非洲豬瘟沖擊了中國養豬業,但對未來整個行業健康發展也產生了一些促進作用。
山東省畜牧獸醫局局長唐建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對非洲豬瘟的恐懼還沒有完全消失,但行業內已經總結出來了一些東西,比如生物安全防控指南,相對過去已經有很大的提升,不論是硬件措施,還是防控意識,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非洲豬瘟并非洪水猛獸,即便是沒有疫苗,有足夠的防控意識,做好切斷也是可以有效防控的。唐建俊舉例稱,在臨沂市有一位老太太養了一些豬,沒有發生什么問題。雖然年紀有些大,但人家很有防控意識,外人去了想跟她握手,她都不肯。
山東省畜牧獸醫局總獸醫師張乃清表示,現在行業內已有共識:非洲豬瘟讓整個養豬業的生物安全理念和防控水平,提升了10年。
她說,現在所有的養豬場,都不會輕易讓外人進入的,比如種豬場、大型規模養殖場,最早就建立了洗消中心,而這都是自發的,不需要政府部門來告訴企業怎么做,具體的防控措施方面,最有效的措施也大多是來源于養殖場戶自己的實踐。
據了解,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山東省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辦法。比如,山東省畜牧局通過緊盯關鍵環節、主要點位,深化“外堵、內控、嚴查、應急”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延緩了全省疫情發生,僅養殖環節就減少群眾損失150億元以上。
再比如,強化技術服務,印發非洲豬瘟防控技術指南和標準規范;組織8個巡回指導組,舉辦培訓及專題講座,總結推廣豬場實用技術方案22項;組織豬場恢復生產服務專項行動,舉辦技術公益大講堂,大力推廣“堡壘式”養殖等防控技術模式,提升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在統籌疫病防控與生產發展方面,綜合運用種豬直補、保險提標、貸款貼息、標準化改擴建等系列扶持政策,爭取省以上財政資金近5億元扶持產業發展。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出臺土地、環保、審批等針對性政策措施。調整優化禁養區,增加養殖面積8200平方公里;明確養殖用地不再收取土地復墾費;對納入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庫的生豬養殖項目,優先安排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山東省膠東半島,2016年就建成了兩種重大動物疫病的無疫區,即免疫無口蹄疫區和免疫無高致病性禽流感區。
張乃清稱,山東省將在2016年無疫區基礎之上,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加快無疫省建設步伐,切實補齊防疫體系短板,支持膠東半島率先創建非洲豬瘟無疫區,構建疫病防控和產業發展一體化格局。
“這里是一個半島,三面環海,當年打造禽流感無疫區的時候,建設了檢查站、隔離場,這些基礎條件比較好,下一步就是按照國家標準,加強非瘟檢測、企業凈化。相對來說,膠東半島的養殖密度也不是特別高。”她說。
由于豬價飆升,受肉類替代因素的影響,對山東這個禽類養殖大省來說,正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禽蛋、牛羊產品的全面增產,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豬肉供應偏緊的局面。
從全球來看,2016年禽肉取代豬肉成為全球消費的第一大肉類。而美國、日本雞肉消費占肉類消費比重分別達到42%、47%,中國僅為21%。這意味著,中國雞肉消費比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唐建俊稱,今后,隨著消費者對雞肉認知的轉變、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以及生豬產能下降、豬肉價格上漲形成的倒逼等因素,雞肉消費量將會不斷增加,雞肉消費比重也會逐步跟國際接軌。
“2019年的鴨價,是多年難遇的行情。”山東省聊城立海集團副總經理朱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的鴨肉常年不愁銷路,去年價格同比增長了一倍,最高的時候是三倍,比如鴨胸肉,以前一噸是0.8萬元,2019年最高的時候,達到3.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