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和21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研判認為2019年我國農業農村繼續保持了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特別是精準脫貧基本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建檔立卡貧困戶尚未脫貧的和國定貧困縣尚未“摘帽”的數量已經很少,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農村環境整治取得突破性進展。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點部署了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任務,確立2020年“三農”領域重點工作,要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決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要集中力量,更好地動員和組織全社會扶貧資源聚焦尚未脫貧的深度貧困地區,全面完成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和貧困縣摘帽任務。盡管剩余貧困人口和沒有“摘帽”的貧困縣占2015年脫貧攻堅元年的數量比重已經不足5%,但是,必須繼續嚴格堅持脫貧標準以確保尚未脫貧人口脫貧,并把重點放在解決整體區域性貧困上,讓貧困地區具有自我發展條件和能力,著力構建貧困人口脫貧長效機制。一方面,絕不松懈,嚴格按照不愁吃不愁穿“兩不愁”標準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及安全住房“三保障”要求,做好尚未脫貧人口的扶貧工作,確保所有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其難度,把“三農”領域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加快補上,與破解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約束等完全統籌起來,從根本上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難題。
自2013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以來,全國接近有1億貧困農民脫貧。其中,會有一些農民脫貧脆弱性的難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動物疫情、市場價格波動等外部不利條件,或者農民家庭發生大額開支等內部變化,仍有面臨返貧風險。鞏固脫貧成果,最大限度防止返貧,提升產業扶貧質量,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工作是重點。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推進過程中,貧困地區普遍確立了當地的主導優勢產業,特別是特色農牧業。2020年的重點是要建設好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利益聯結機制等,將參與的小規模經營農戶與現代農牧業發展有效銜接起來,讓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化解和規避風險。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推進過程中已經形成特色優勢產業的地區,2020年要抓住全社會開展消費扶貧的有利時機,與東西協作地區和定點扶貧扶助單位搭建起產銷對接渠道,促進農戶生產出來的特色優勢農產品以合理價格穩定地銷售出去,實現增產增收,讓農民特別是脫貧農民,能有可持續的穩定收入來源。
毫不奇怪,現實生活中有一些農民家庭因內外部情況發生變化而出現收入低于貧困線標準而再度貧困的情形,當然這樣的情形總體上屬于少數,否則就稱不上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了。對于少數返貧人口和新發生的貧困人口,關鍵要有新舉措對他們及時幫扶,特別是短期內生活上的幫扶,讓由于客觀因素重新陷入生活困難的農民家庭不為基本生存發愁。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在中國徹底消除了歷史形成的絕對貧困,也杜絕了新的絕對貧困的發生。
消除絕對貧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提出了明確的硬任務:讓現行標準下的所有貧困農民全部脫貧,一個不落下;要在高質量發展地方經濟上下功夫,鞏固和提升脫貧成果,盡可能減少脫貧農民再度返貧的數量;要對返貧和新出現的生活有困難的農民,通過整合現有臨時救助措施,建立確保可滿足所有國人食物和基本營養需要的政策性供給保障體系,及時給予救助和幫扶,重點以社會特殊群體和脆弱群體為主要對象,構建基本生活安全網,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不受困擾。2020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標志著全面小康的建成,標志著國家現代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發展和“三農”工作也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把零饑餓目標實現好。
農民增收直接關系到小康成色
2020年要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發揮基礎設施建設關鍵作用的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加強農村供水和農村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通過“廁所革命”和農村垃圾清理收運處置等工作,讓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取得突破性進展,切實解決少數農村學齡青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面臨的上學難問題、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三農”領域的短板。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與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成效,而且在促增長、穩投資、穩就業等方面也能發揮積極作用,更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農村發展水平,這是利農惠農強農的重大舉措,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2020年要千方百計在促進農民增收上下足功夫,讓農民有更多機會發展現代農牧業,根本扭轉家庭經營第一產業收入在農民增收中萎縮的狀況,繼續發揮好農民就業收入在農民增收中貢獻大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確保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小康不小康,關鍵靠老鄉。全面小康社會后,雖然會建立健全保障居民食物安全政策性體系,但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身努力以不斷提高收入水平。
農民增收直接關系到小康成色。要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改變只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經營而排擠一般農戶的片面做法,特別是要避免“壘大戶”,設置過高的養殖業進入門檻,確保讓一般農戶也有機會參與現代農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壯大富民鄉村產業,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帶動一般農戶農民增收新格局,讓農民家庭經營第一產業收入也能夠較快增長;給農民創造更多有利的就業機會,切實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難題,進一步提高工資性收入在農民增收中的貢獻率;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進一步提高財政支農水平和農民社會保障水平,確保轉移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農民消費意愿最強,潛力很大。農民增收了,小康成色就提高了。農民增收了,必然會擴大消費,拉動國內需求,這樣也將更好地發揮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
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要狠抓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全面小康社會,確保國人在任何情況下任何時候都能夠獲得可滿足健康生活基本營養需要的食物,關鍵要靠國內農業發展。國內農業發展,是關系到老百姓不僅有得吃、吃得好、吃得起的關鍵因素。2019年出現生豬生產波動,盡管我國進口了一些豬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國內豬肉供應緊張的態勢,但是進口豬肉的價格明顯地高于國內豬肉價格,對于減輕老百姓吃肉的經濟負擔幾乎沒有作用,這再次表明,全面小康社會確保絕對貧困不再發生的決定性力量是國內農業生產的發展。
要強化糧食省長負責制,米袋子首長負責制,確保地方抓糧積極性。要改善支農惠農政策措施,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保護調動農民積極性。多措并舉,穩住糧食生產;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緩解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落實好生豬生產各項扶持措施,做好非洲豬瘟防控,盡快恢復生豬生產能力,不斷增加市場豬肉供應,促進豬肉價格恢復到合理水平,平衡好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各地城鎮政府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等,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抵御災害能力,豐富居民的“菜籃子”,確保果菜供應和價格穩定。農業豐產,才能保障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合理,才能讓老百姓沒有任何經濟負擔地吃得到吃得起,感受到全面小康社會中日常生活的變化。農業豐產,也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之年,主要看脫貧攻堅成果,看農民分享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看農民豐產豐收。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做好2020年“三農”領域重點工作,推進“三農”領域的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
李國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