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23只養殖股全部收漲。其中,牧原股份漲停,收復了節后開盤后的所有失地,市值重新逼近2000億元。
在疫情對公司生產經營影響的說明中,牧原股份指出,司每個區域的養殖場均有配套飼料廠或飼料機組供應飼料,公司積極按照各地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要求,為生產、運輸的相關車輛辦理了通行證。為了保障生產,按慣例春節前原料備貨在40-50天。截止目前,公司飼料供應正常,確保生產順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6日采訪了解到,由于節前對豆粕、玉米等原料的看空預期,國內養殖企業并未進行大規模庫存儲備,部分中小型企業原料存在甚至低于常備庫存水平。
相比之下,養殖規模較大的各家上市企業,節前儲備庫存相對較高,如正邦科技節前備貨也達到40天左右,公司養殖場目前飼料供應充足。
“整個行業的情況相差不多,公司豆粕、玉米庫存在35到40天之間。”國內一大型養殖企業人士6日介紹稱。
照此估算,2月底至3月初,可能是各家養殖企業庫存變化的一個重要節點。
新希望則指出,公司國內飼料廠90%以上已正常開工,剩余未開工工廠預計在2月10日前開工。公司春節前已充分做好原料備貨,目前飼料生產對內部畜禽養殖的飼料供應充足,同時可以滿足大部分區域和重點區域的外部供應,少數區域受物流影響處于緊平衡狀態。
目前來看,新冠疫情對各養殖上市公司的影響不大,但是長期可能會對整個行業景氣度產生一些顯著影響。
比如,節前第三方研究機構所預判,今年7、8月的生豬供給會出現明顯增加的時間點可能會有所延后。
首先是春節延后開工,及防疫減少人群聚集的影響,養殖企業新建豬場普遍處于停工狀態,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均是如此。
其次是受疫情影響,活體、飼料運輸受到一定影響,加上人員聚集的防控需求,產能恢復速度減慢。
所以按照原有出欄周期,所估算的今年7月、8月的節點會拖后,生豬養殖行業的景氣度相應延長。
豬價是現在行業內最大預期差的地方,市場普遍認為2020年8-9月之后豬價開始快速下滑,諸多券商給出2020年全年均價25元甚至更低的判斷。
當然也有業內人士通過現在生豬行業的能繁數據以及能繁母豬的構成判斷豬價將在2020年維持高位,全年全國均價大概率在30-35元之間;2021年預計也會在相對高位,至少不會像市場預期的那樣2022年底豬價暴跌2021年進入全行業虧損的狀態,所以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還會處于歷史高位,這一點也是目前市場預期差最大的地方。
其實判斷豬價拐點的前瞻指標是能繁母豬存欄量的拐點,以現有農業部數據看,能繁母豬的拐點已經到了,所以很多投資者認為豬價的拐點將在2020年8-9月份出現。但是因為三元能繁比例大幅上升造成的效率下滑比較大,尤其是2019年Q3開始留種的母豬,大量的三元母豬馴化時間都比較短,生產效率非常低,所以2020年8-9月份出現豬價拐點不成立。
舉個例子:假設過去行業100萬能繁母豬能出1800萬頭育肥,現在需要130萬母豬才能出1800萬頭育肥。第二,就是過去育肥階段的死淘率:牧原大概5%,行業10%,在非洲豬瘟的影響下,整個行業的死淘率預計至少上升至20%-30%的水平,所以屆時成功出欄的育肥也不會那么多,這些被淘汰掉的豬都是小體重豬,所以未來實際的豬肉供應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