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豬屠宰行業概述
目前,國內主要生豬屠宰形式包括私屠濫宰、定點屠宰、規模屠宰三種,其中定點屠宰和規模屠宰受國家相關檢疫、環保標準的限制,屠宰成本相對于小規模私屠濫宰企業較高。
生豬屠宰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豬肉養殖(規模豬場、農戶/豬販子),中游生豬屠宰(定點屠宰場、私屠濫宰等),下游豬肉流通市場(農貿、商超、特通、門店),終端消費(家庭、餐飲、工廠)四個環節。生豬屠宰位于生豬產業鏈的中游位置,其盈利主要受生豬價格、豬肉價格、屠宰量、產能利用率和鮮銷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生豬屠宰行業市場運營現狀及投資規劃研究建議報告》
二、上游生豬養殖市場分析
我國生豬養殖的主要模式包括“公司+農戶代養”和“自繁自養”兩種,其主要差異在于育肥環節是否外包。其中“公司+農戶”合作模式是一種將肥豬養殖業務鏈進行拆分,構建與農戶(農場主)合作養殖、分工協作的新型業務模式;自繁自養模式相對更具有重資產特征,需要自建的豬場數量和規模將遠大于代養模式。
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2019年初以來,中國生豬存欄量出現銳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生豬存欄量為3.48億頭,與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15.0%;與存欄量相比,生豬出欄量變化相對穩定,2019年上半年中國生豬出欄量為3.13億頭,比2018年同期下降6.2%。
我國生豬養殖企業市場格局較為分散,規模化生豬養殖占比較少,頭部企業市占率較低,其中2018年市占率最大的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也僅占3.2%、1.59%,隨著國內政策對生豬養殖的環保要求趨嚴,中小養殖場面臨關停,生豬養殖行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
2019年以來主要養殖企業商品豬銷售價格持續走高,11月份銷售價格有所回落,其中溫氏股份銷售均價較高,11月份銷售均價為35.1元/公斤,較行業均價價差達1.1元/公斤;牧原股份11月份銷售均價為30.3元/公斤,較行業均價價差達5.9元/公斤。
三、生豬屠宰行業發展現狀
(一)生豬屠宰現狀
上游養殖的高度分散化,加大了屠宰企業獲取穩定生豬供給的難度,2019年以來,受上游生豬養殖產能下降影響,我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2019年10月份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量為1053.1萬頭,與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6.02%,連續第9個月同比下降。
整體來看,生豬屠宰數量與生豬價格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性,當豬價上行時,屠宰價差縮小,需求疲軟,凍肉囤積積極性下降,屠宰量下降;當豬價下行時,屠宰價差擴大,刺激需求,凍肉囤積積極性上升,屠宰量增加。
我國生豬屠宰行業仍存在產能嚴重過剩,2018年產能利用率僅為30%-35%,落后產能占比較高,整體來看,行業內實現全機械化的定點屠宰企業數量占比僅為10%左右,手工屠宰占比高達70%。
生豬屠宰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其中固定成本包括設備及廠房折舊,約占總成本的20%,可變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檢驗檢疫費用、水、電、天然氣等,約占市場的80%,其中大型企業憑借先進的屠宰設備,可最大限度攤薄單頭屠宰費用。
(二)相關政策進展
生豬屠宰行業普遍存在環境污染嚴重和產能相對落后的現象,2015年以來國家對生豬產業鏈的環保要求日益趨嚴,大量無法達到污染排放標準的小屠宰場關停并轉,私屠濫宰得到較好整治。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以來,農業部連發多項文件,要求加快推進生豬屠宰清理整頓和標準化創建,中小屠宰場環保、檢疫成本大幅提升,龍頭企業呈現快速整合行業趨勢。
四、生豬屠宰市場格局
在國內相關政策的持續加碼下,領先屠宰企業規模優勢發揮更加明顯,規模以上企業內部快速整合,2015年以來我國規模以上定點屠宰占全國屠宰量的比重呈現逐年上升態勢,2018年定點屠宰量占比達34.7%,與2017年相比提升了2.5個百分點。
國內生豬養殖行業進入門檻較低,上游養殖市場和下游零售市場的高度分散,壓制了屠宰企業規模效應釋放,行業集中度較低,行業內前五大企業分別為雙匯發展、雨潤集團、金鑼、眾品、新希望,其中2018年雙匯生豬屠宰市場份額占比約為2.35%,位列行業第一。
雙匯是國內屠宰行業龍頭企業,近年來其生豬屠宰市場份額占比呈現逐年提升態勢,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外部收豬遭遇困境,雙匯生豬屠宰數量呈現逐季減少,前三季度,雙匯發展累計屠宰生豬1127萬頭,與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35%。
五、下游消費市場分析
下游生鮮肉品主要包括熱鮮肉、冷鮮肉和冷凍肉三類,其中熱鮮肉和冷鮮肉主要供居民日常餐飲,冷凍肉則主要用于肉類食品加工。由于冷鮮肉在安全性、營養性和保質期等方面優于熱鮮肉,近年來在國內生鮮豬肉市場中的占比逐步提升,隨著國內冷鏈物流的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冷鮮肉有望成為豬肉消費的一大趨勢。
目前,農貿市場仍為豬肉主要消費渠道,受傳統消費習慣影響,豬肉是國人最主要動物蛋白攝入來源,中國是全球第一豬肉消費大國,在國內肉類消費中,豬肉消費占比達63.4%,其中人均豬肉消費量達到38.9公斤/年。
我國豬肉消費主要以自給為主,國內外價差為進口量變動的主要驅動因素,2018年中國進口豬肉數量為119.3萬噸,僅占市場消費量的1.2%,國產豬肉仍為主要消費市場。2019年受國內非洲豬瘟影響,國內豬肉供應不足,豬價上行帶來進口量的提升,1-11月中國進口豬肉數量為173.3萬噸,進口均價為0.22萬美元/噸。
六、生豬屠宰檢疫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生豬屠宰檢疫存在的問題
1、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
我國檢疫制度的建設發展較晚,因此相關的經驗和理論不足,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檢疫制度,不利于生豬屠宰檢疫工作的開展。在屠宰檢疫過程中,一些地方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些檢疫場地建設的規范程度不足,檢疫行為的制度規范嚴重缺失。
2、基層檢疫設施比較簡陋
我國基層檢疫設施比較簡陋,據了解,一些屠宰場的檢疫設施非常簡單,僅僅包括一間辦公室,檢疫設施也僅僅在檢疫刀、顯微鏡等方面得到體現。由于檢疫設備設施不全,更新不足,檢疫手段落后,一些簡單的化驗設備都不具備,制約了檢疫工作進一步提升,嚴重影響檢疫結果的準確性,從而間接地對檢疫結果的權威性也帶來了嚴峻考驗。
3、檢疫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檢疫人員業務水平決定生豬屠宰檢疫過程是否規范,是否存在檢疫漏洞。受傳統觀念影響,獸醫行業不受重視,在基層檢疫機構隊伍中,一些檢疫人員并非出身于正規院校,學歷比較低,業務知識水平有待提升,系統化業務知識培訓和學習嚴重缺失。高素質從業人員少、檢疫觀念落后、執法人員對相關法律法規掌握不充分等,都使得檢疫力量比較薄弱。
(二)生豬屠宰檢疫相關對策
1、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
強化對屠宰行業的監管,加強生豬防疫智能化管理體系,調整現行的屠宰檢疫檢驗制度,明確企業,監管部門和政府3方職責,避免屠宰企業質量安全責任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監管責任的錯位,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保障肉品質量安全。加強生豬防疫智能化管理體系,檢疫人員應嚴把規章制度關,將畜產品的安全監測工作實施到位,并嚴格監督好駐廠檢疫人員,嚴厲懲處違法行為。
2、加強生豬防疫隊伍建設
生豬屠宰檢疫是保證豬肉產品質量安全,避免病死豬肉流入市場的主要途徑之一,要強化生豬屠宰中的豬瘟檢驗檢疫工作,需提高豬瘟的鑒別與診斷方法,準確掌握豬瘟病理特征,熟知不同類型的豬瘟發病癥狀,并靈活運用豬瘟檢疫方法,準確判定豬瘟疫病,避免與其他豬疫病發生混淆,為人民群眾的肉食品安全與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屠宰檢疫部門硬件設施
檢疫基礎設施是前提條件,主要包括檢疫刀具、檢疫箱及冷藏柜等。應加大資金投入,結合實際,引進先進的檢疫設備,能達到操作簡便,檢測快速,結果準確,價格經濟的檢測手段和設施,逐步改變落后的檢疫設備現狀,完善檢疫手段,并加強檢疫設施配置,不斷對管理制度進行更新和完善,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