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面對非洲豬瘟的挑戰,畜牧獸醫領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們常常奔走在防疫一線,勇于攻關,為對抗非洲豬瘟、保障豬肉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往往對行業有著高屋建瓴的洞察和廣闊專業的視角,為此,《農財寶典》2020新年問大咖欄目特別邀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獸醫研究所邵國青研究員,從行業學者與科學家的角度分享2019年的所見所思,以及對2020年的展望預判。
邵國青認為,生物安全依然是豬場生存的唯一途徑,應當遵循生物安全優先和適度控制規模的原則。非洲豬瘟在我國一定可以實現凈化,并且時間不會太長。未來,各個規模的豬場都能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關鍵是養殖企業需要“做強”,面對可能的機遇,豬場要打牢基礎、謹慎決策,要有“結硬寨”、“打呆仗”的精神,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農財問答
農財寶典新牧網:2019年,您有沒有覺得辛苦或者困惑的時刻?如果有,您是怎么跨越的?
邵國青:
有困惑的時刻。2019年初,我們發現在臨床人才隊伍都非常好的規模化豬場,采用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控非洲豬瘟,卻依然很難保證成功,從而對用三道屏障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的實施望洋興嘆。對于這種現象我們感到非常困惑和意外,為什么在俄羅斯采用生物安全防控能夠成功呢?于是帶著這種困惑,我們對比調研了許多案例,發現豬場成功防控必須遵循兩大原則,即生物安全優先和適度規模原則。因為生物安全的有效性不僅僅在于生物安全措施本身,還與豬場規模密切相關。
最后,通過調研,我們同意一些資深養豬人士的觀點,豬場做強是最終解決非洲豬瘟的唯一有效出路。
農財寶典新牧網:2019年,行業風云激蕩。在當年您最關注的行業問題是什么?您認為我國養殖業最應該提升、改變的是哪些方面?
邵國青:
畜牧行業最重要的問題是全國范圍內布氏桿菌病的控制和消滅,其次是控制非洲豬瘟,恢復養豬生產。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解決吃肉問題是幾代人的夢想,肉品的攝入直接影響到國民體質和大眾免疫力的產生。解放前,蔡無忌、盛彤笙等很多著名科學家出國留學主動選擇學習畜牧獸醫專業,就是想讓中國人吃到肉,改變體質羸弱的面貌。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經過4代人的艱苦努力,我國終于形成了在全世界遙遙領先的規模化畜牧業,特別是豬禽產業。畜牧業的飛速發展為國人體質健康、國內經濟騰飛、科技持續創新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而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難免會出現波折,尤其是烈性傳染病一直是我們需要跨越的挑戰。非洲豬瘟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要求我們必須把畜牧企業做強,形成一個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智能化的畜牧產業。同時,生態化和無公害食品產業鏈也會逐步發展壯大。
農財寶典新牧網:防非和復產是當下行業最熱的主題。您認為哪些關鍵技術在復產行動中會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邵國青
市場上流通豬肉的大面積篩查和檢測是核心問題,也是我們能否廣泛復養成功面臨的瓶頸問題。
農財寶典新牧網:非洲豬瘟改變了整個行業的生態。您感受到的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邵國青
非洲豬瘟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推動我們這個行業變革的最積極的力量還是豬場。不管面臨多嚴重的問題,他們都不言放棄,想盡辦法恢復生產。當前許多豬場的管理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把生物安全放在首位,同時建設了自己的檢測中心。
農財寶典新牧網:有人說,非洲豬瘟令中國豬業快速寡頭化,中小養殖戶乃至中型養殖企業將大量減少。您是否認同這一觀點?未來中國豬業的結構會是怎樣的?
邵國青
這是一個杞人憂天的擔心,我們可以先看看我國在農業以外的很多領域的情形,不管是不是投入最多,都能夠快速崛起,并強大到全世界其它國家都無可替代。這是因為我們擁有巨大的市場引力,并擁有非常豐富的人才資源,同時具有多種不同水平的生產模式做檢驗——先進的、落后的模式并存。這三大要素使我們在行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不斷上升、下降、完善,再提升、再調整、更夯實,最后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真正強大的能立于不敗之地的發展模式。
回到養豬業。在俄羅斯,非洲豬瘟發生后養豬產業迅速下降,而后規模化養豬慢慢恢復并得到更大規模的發展,形成U形曲線。而在中國,目前已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養殖格局,中小規模豬場由于缺少技術和資源,不具備竟爭優勢。在歐美,則由于長期堅持生物安全管理原則,養豬業以中小規模、全封閉豬場為主,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俄羅斯養豬業之所以形成寡頭化的一頭大一頭小的格局,與俄羅斯的人口、市場、土地背景有關,這些與中國的背景并不一樣。我國市場需求太大,需求的品種、屠宰方式等多種多樣,而且隨著非洲豬瘟的進一步防控會有區劃限制,所以會形成多種形式的養豬系統:大型養豬集團,尤其是核心種豬場會建立一批生物安全極好的核心養殖區域或樓房養殖區;此外全封閉、自動化的1000頭母豬以下規模豬場也會大量形成,因為這樣的豬場做生物安全成功率較高,也對周邊土地的生物質有改善作用;而小規模豬場采用發酵床等技術使無抗養豬、生態養豬模式得以發展,也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農財寶典新牧網:您認為非洲豬瘟是否可以在中國實現凈化?如果可以,需要多久以及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邵國青
非洲豬瘟在中國一定是可以實現凈化的,而且時間也不會太長。對非洲豬瘟實現“完全控制”不會超過全世界的平均時間,即10年。理由是維持我國國家安全的兩大支柱,即國防安全和糧食安全都穩固且強大,保障了我國未來20年都會處于高速和平發展的狀態。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出在法治發展不能與經濟發展同步上。當前大家都知道只要對流通的豬肉進行廣泛檢測,對懷疑的肉品進行熟化處理,很快就可以控制大面積污染,但農業農村部的政令法規到基層很難得到徹底的執行。如果各個省市敢于擔當,抓住這個關鍵的牛鼻子問題,相信很快就可以恢復養豬生產。兩年時間養豬產業就可以恢復到基本滿足市場需求的程度,再有2~4年時間非洲豬瘟就可以實現控制,并且安全有效的亞單位疫苗也有可能會研制成功,那時候我國就具備了國家凈化非洲豬瘟的基本條件。不過有另一個難題是,東南亞國家廣泛的地方性疫源地有可能會形成,它會導致一個國家凈化疫病非常困難。不能很簡單地用凈化疫病的時間這一個尺度來衡量我們的防控能力和效果。
農財寶典新牧網:2019年行業防非瘟、保供給、限抗等新政策不斷推出。您最認可哪一條?為什么?
邵國青
所有的政策都是根據產業和形勢需要,經過科學論證謹慎推出的,不同的政策在不同的時間體現的作用是不可比的。
農財寶典新牧網:您是否認為2020年豬價還將保持高位?您預計2020豬價最高可能是什么價位?
邵國青
“過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負。”對已經過去的往事不再留戀,再大的痛苦或成績先放下,應該活在當下、腳踏實地,把短板補得更扎實一些,把基礎打的更牢靠一些。未來的豬價,不管是處于什么樣的高位,最好不要刻意逢迎,要放棄賭博心態,畢竟未來的變化誰說得清呢?
這是能夠實現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曾文正公臨大事的態度,值得我們好好體會。曾國藩經過了兩次快速發展、快速慘敗后痛定思痛,找到成事的笨辦法:“結硬寨”、“打呆仗”,最終反敗為勝剿滅了太平軍。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這種笨辦法和防控非洲豬瘟建立三道屏障的生物安全體系異曲同工,非常神似!
農財寶典新牧網:如果假設出欄6億豬為正常狀態,您認為行業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這個水平?
邵國青
豬肉價格的變化會改變整個蛋白產品供應鏈的變化,尤其是養禽業和水產業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未來的市場年產6億頭豬有可能變成一種并不利于養豬產業健康發展的生產過剩。現代化養豬通過規模、效益、可持續發展構成三維長方體,做強產業的完整內涵是,三維長方體穩步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在一定范圍內保持穩定。
農財寶典新牧網:關于2020年,你最想對全行業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邵國青
通過自動化、全封閉設施改造適度規模發展養豬,生物安全依然是難關,謹慎面對機遇。
新年祝福:做強豬業,簡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