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圍繞穩定當前生豬生產、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健全現代生豬流通體系、強化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提出23條意見。
9月11日,多位行業專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意見》為恢復生豬產能、保障市場供給提供了全方面的政策支持,為生豬產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設計了路徑;而在國家近期密集政策調控下,豬價增速有望放緩,等到明年存欄量好轉后將回落。
有助于市場“有肉”群眾“吃肉”
《意見》提出,要穩定當前生豬生產,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加大生豬生產扶持力度,規范禁養區劃定與管理,保障種豬、仔豬及生豬產品有序調運,持續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加強生豬產銷監測,完善市場調控機制。要強化政策措施保障,加大金融政策支持,保障生豬養殖用地,強化法治保障。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認為,合理增加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取消15畝上限,鼓勵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規范禁養區的措施,都是在為日后恢復生豬生產掃清障礙。而政府在財政方面的補貼與鼓勵,既有助于讓市場未來有肉,也有助于讓老百姓有能力吃上肉。
對于完善市場調控機制方面,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本次《意見》的市場調控措施中,國家合理投放凍豬肉儲備,并鼓勵社會參與凍豬肉收儲,以便平抑市場價格、維護節假日市場有效供應。
鼓勵中小戶養殖是罕見支持
同時,《意見》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積極帶動中小養豬場(戶)發展,推動生豬生產科技進步,加快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大對生豬主產區支持力度。
對此,馮永輝表示,受非洲豬瘟等影響,生豬產量面臨著比之前更大的缺口,因此中小農戶養殖也得到政策支持。“多年來,國家首次在扶持生豬生產中提出支持農戶養殖,是很罕見的鼓勵。”
而對于散戶養殖,朱丹蓬表示,這是國家現階段的應急措施,未來的主體還是規模化養殖。他還指出,養殖擴大的背后也將帶來廢棄物的增多,如何變廢為寶將是養殖業在中長期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意見》中提到“加快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