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促進產業穩定發展。上半年,全省生豬生產持續恢復,生豬存欄1451.4萬頭,同比增長22.1%;生豬出欄980.7萬頭,同比增長9.2%。
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團結協作、共同發力,認真踐行“12345”產業鏈推進模式,不斷提升生豬規模化、標準化、良種化、綠色化、融合化和品牌化“六化”水平,努力推動生豬產業在農業中率先實現現代化,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有力支撐。
德康農牧:優質種豬提升良種水平
8月底,在安順市平壩區城關鎮大關村,首批種豬住進了“豬別墅”,意味著經過一年緊張施工的德康大關公豬站正式投入運營。
“這個公豬站總投資5000萬元,規模存欄1000頭公豬,就是為了產業現代化而布局的。”德康集團貴州片區總經理顧曉龍一語中的。
每頭種豬建設成本約5萬元,夸張嗎?對養豬企業來說,一點也不。因為種豬是生豬產業發展的基石,處在生豬養殖金字塔體系的頂端,種豬的質量決定了企業能否有效降低養殖成本、提高豬肉經濟價值、保證豬肉產品安全,甚至可以決定一片區域生豬產業的發展格局和現代化進程。
據了解,德康集團的這批種豬是從荷蘭托佩克國際育種公司法國分公司引進的,其優勢在于生長速度快、飼料轉換率高。“我們現在的商品豬長到130公斤需要養180天,但這種公豬繁殖的商品豬只要養160天就行了,提前了20天。另外,它的料肉比是2.5:1,也就是說豬吃2.5公斤的飼料可以長1斤肉,比之前降低了0.2。豬吃得少了、長得又快了,各方面的成本就顯著下降。”顧曉龍介紹,此次引種是貴州首次國際直引原種豬,有利于完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和產業發展競爭力,而這批種豬在去年3月底已經落戶黔西南州德康義龍種豬場,就等著平壩區大關公豬站建成后進駐。
德康大關公豬站內設有采精欄,公豬精液可通過氣動系統的管道送往實驗室,實現了豬場和實驗室的完全分離。
為有效防控非洲豬瘟病毒,公豬站每棟豬舍的前端都配備了空氣過濾系統。走進豬舍的空氣過濾設備間,就像走進了圖書館,一排排“書柜”從地面延伸到天花板,放在“書柜”上層層疊疊的“書”則是空氣過濾網。“這些過濾網的精密度比空調還要高,孔徑不足一微米,大分子的病毒都過不了。”顧曉龍介紹,這樣的過濾網1張就需要60元,而在這20多平方米的設備間里,有2000多張過濾網,這些過濾網每隔兩年還需要更換。
對于種公豬站來說,采精技術是重中之重。在這里,有世界領先的采精系統。豬舍內設有專門的待采欄和采精欄,工作人員采集完公豬精液后,裝進瓶中,就可通過氣動系統的管道送往實驗室,實現了豬場和實驗室的完全分離。精液瓶投送到實驗室后,再經過分裝、檢測等一系列程序,就可以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配對育種。
除了空氣過濾系統和采精系統,整個公豬站的凈水設備、飼喂系統、糞污系統都是全自動化操作,實現了每個環節的全程檢測、精準管理,公豬站高昂的建設成本即在于此。“這就是養豬產業的‘新基建’革新,通過不斷推進基礎設施的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才能實現產業的現代化。”顧曉龍說。
“我們很清楚,種質資源是核心。德康自2013年完成首次國際引種以來,一直在做本土化適應的繁育工作,就是為了打破我國種豬‘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魔咒。”顧曉龍說,目前德康的育種體系和遺傳資源已經處于我國領先的地位,下一步,德康的目標是把大關公豬站打造成為國家種公豬站,為貴州生豬產業的現代化提供關鍵助力。
日泉農牧:無疫小區建設凸顯成效
每天早晨9點,貴州日泉農牧有限公司的門前,已有飼料運輸車輛有序停放在此,等待工作人員對車輛進行全面清洗。同時,司機也得通過日常體溫監測,才可放行入內。
“項目已經建成5年,我們的洗消環節也持續了5年。”貴州日泉農牧有限公司生產經理柏城說,公司有一個年產54萬噸的飼料廠,每天都有幾十輛貨車進出,疫病防控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步驟。
貴州日泉農牧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對飼料運輸車輛進行沖洗消毒。劉藍嬰攝
今年年初,農業農村部公布了首批62個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名單,貴州有兩家企業入選,貴州日泉農牧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標志著我省非洲豬瘟綜合防控水平取得新突破。
“要從源頭去說。”在貴州日泉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廖曉丹看來,能通過此次無疫小區評審,源自2018年我國發現首例豬瘟疫情以來,該公司迅速打出的一套“組合拳”。
非洲豬瘟因早期發現難、預防難、潛伏期長等特點,因而被稱為“生豬頭號殺手”。2018年8月以來,非洲豬瘟加速了行業的變革,全行業達成了重視生物安全是防控非洲豬瘟的先決條件的一致共識。
為應對非洲豬瘟病毒,2019年,日泉農牧公司迅速籌建非洲豬瘟實驗室,對進入豬場區域的車輛、物資、人員做到迅速送檢3小時出結果,極大地降低了豬場感染風險。同時,公司與華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緊密聯系,加強技術指導。
措施持續加碼。種豬場采用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全封閉式機械通風以及全漏縫尿泡糞生產工藝;泉興、泉旺兩個豬場都分別建有獨立污水處理站;對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有物堆肥和高溫發酵爐處理兩種無害處理方式。
作用有多大?仔豬存活率從90%上升到95%,斷奶仔豬頭數增加1.15萬頭。通過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日泉農牧公司有效提升了豬場的生物安全防控水平,減少發生動物疫病的風險和隱患,大幅降低豬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讓生豬養殖進入“安全島”。
當前,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今年2月,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貴州省2021年非洲豬瘟無疫小區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率先選擇一批生物安全水平較高的生豬企業作為全省首批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創建單位,助推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生物安全只有0分和100分,沒有60分及格的說法,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柏城坦言,目前很難預測非洲豬瘟到底會持續多久,但隨著大量養殖企業的防控意識增強,生豬行業肯定會變得越來越規范、有序,產業發展就會邁上新的臺階。
五福坊:修煉內功做強豬肉加工
7月19日,一場為貴州首批農產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長企業“量身定制”的專項培訓正式開班,貴州五福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福坊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懷平抱著“歸零”心態參加培訓。
五福坊公司自成立以來,已整整20個年頭。2016年,公司實現“新三板”掛牌,這給公司在創新道路上提供了便捷的融資通道。今年,該公司又立了一個新目標——爭取5年時間主板上市,這能讓其在增資擴產、打響品牌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我們現在要‘修煉內功’,把深加工做扎實,以此重振全產業鏈發展。”五福坊公司常務副總裁葛洪劍直言不諱,近年來貴州生豬養殖得到快速發展,全國前20強養豬龍頭企業已有16家落戶貴州,但深加工企業屈指可數。
葛洪劍的判斷有更為客觀的數據支撐。全省每年精深加工生豬僅30萬頭左右,占出欄總數的比例不到2%,利用豬副產品生產生物制藥、醫藥中間體、化妝品、保健品等綜合利用加工還處于空白。
如何破題?五福坊公司一直在努力。走進生產車間,濃郁的臘香味撲鼻而來,這里擁有4條生產線,目前年生產能力2500噸,滿產后能達到5000噸,規模排在全省首位。“為什么深加工能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呢?原因很簡單,就拿香腸來說,一公斤香腸的原材料成本是42元,通過腌制、灌裝、烘干、包裝等工序后,售價能達到113元,扣除其他生產費用的話,豬肉產值基本能翻一倍。”葛洪劍介紹。
創新是企業不斷轉型升級、發展壯大的關鍵。依靠創新,五福坊公司順利實現了兩次升級:最初靠著臘肉、香腸等腌臘系列產品起家,逐漸探索開發出小米鲊、辣子雞等家庭餐桌食品,完成了公司第一步產品升級;得到消費者熱捧后,又朝著休閑旅游食品進攻,研發出豬肉干、豬肉絲、豬肉脯等為主的“有點意思”系列產品,進一步豐富了公司產品種類。
一心一意做好肉,是五福坊公司發展路上最重要的理念。三個系列產品讓公司煥發出新的活力,銷售旺季從原來的4個月延長到現在的6個月,銷售范圍也從省內擴至省外。這背后還有技術團隊的支撐,2013年10月,該公司獲省科技廳批準建設了“貴州省豬肉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如今,五福坊公司已獲得9項國家發明專利和33項外觀設計專利,其中,黔五福牌廣味香腸配方價值1.61億元。目前公司還在加大研發力度,創新生產工藝,爭取在做好豬肉深加工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禽類產品的加工,不斷豐富肉制品種類。
發展空間一望而知,為何我省生豬深加工還是緩慢發展?葛洪劍給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生豬加工的工藝復雜,周期較長,并且研發、管理、生產成本比較高,準入門檻比較高;其次,實現規模化生產后,銷售渠道必須得打通,然而很多加工產品在終端銷售環節,容易受到大型商超的利潤擠壓,這讓很多小企業望而卻步。”
目前,五福坊公司旗下共有6家子公司,產業覆蓋肉制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終端零售、電子商務等領域,在貴陽市內已布局50多家線下直營連鎖專賣店,產品也紛紛上架各大網絡銷售平臺,去年公司銷售額達到4.19億元。
面對未來,葛洪劍表示,“我們依舊要堅持食品安全底線,以最高標準、最嚴規范、最實舉措,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同時,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推陳出新,并利用上市企業的品牌和資源優勢,搭建營銷平臺,實現產銷兩旺。”
龍頭企業來兜底農民養豬不用愁
“最近豬價跌得兇,你慌不慌?”
“慌哪樣?我早就和公司簽好收購合同了。”
這是養豬戶洪乃勝近期和村民們聊得最多的話題。洪乃勝是玉屏自治縣平溪鎮楊柳村人,今年5月,他購進了500頭豬苗來養。眼下豬價持續下跌,村民都擔心他虧了,可他一點也不擔心。
洪乃勝能夠做到毫無顧慮,是因為背后有“靠山”。作為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公司+家庭農場”的合作農戶,洪乃勝已經和這家公司合作了5年。公司統一提供豬苗、飼料、藥物、飼養技術,農戶只需要自建豬舍,把豬養好后,公司會按照協議價上門收購。洪乃勝正在養的這500頭豬,公司在發放豬苗的時候就已經定好每斤11元的回收價。
“最開始養豬時要累一點,小豬發燒了我不會打針,只有聯系公司的技術員來解決。在公司的指導下,我不僅掌握了技術,豬圈建設也更規范了,一個人養500頭豬完全沒問題。”說起當初的養豬經歷,洪乃勝至今記憶猶新。但5年的養豬經歷,他坦言從未有過擔心虧本的煎熬。
這幾年,洪乃勝每年養豬的純利潤有10多萬元,靠著去年底賣了一批豬的所得,他全款買了一輛小轎車。就在去年,洪乃勝還成為了公司“優秀養戶”,被邀請到遵義參加溫氏集團周年慶。他笑稱:“我兒子兒媳在外面打工,等我年紀大干不動的時候,我就動員孩子們回來接管養豬場,在家門口照樣有錢賺。”
自2014年落戶玉屏以來,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把“公司+家庭農場”方式與玉屏農村實際相結合,打消了農戶缺資金、缺技術、怕擔市場風險的顧慮,為當地群眾探索出一條增收致富的道路。
在非洲豬瘟發生后,“公司+家庭農場”方式受到嚴峻挑戰。公司也在積極應對,“我們從2019年開始對老舊豬場升級改造,給每戶都安裝了視頻監控,并修建圍欄劃分風險區,飼料、藥物、疫苗等物資統一集中消毒配送,目前已經基本改造完成,防疫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平溪服務部主任吳永初說,面對非洲豬瘟,最重要的還是管理,防控措施要做細做實。
8月初,走進玉屏自治縣朱家場鎮柴沖村,一座占地10畝的標準化養豬場即將竣工,該豬場有1個保育場和2個育肥場,最多可存欄3000頭豬。這同樣也是和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合作的項目,但硬件設施和豬舍規劃都更為先進,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較高。
“豬場是公司指導建設的,目前已投入300萬元,要是沒有公司幫忙無息墊資93萬元,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竣工。”養殖場負責人夏文均說。據悉,2017年,溫氏集團與廣東省的梅州客商銀行合作,該銀行能夠在代養戶前期建設過程中提供無償墊資,這一舉措讓許多代養戶吃下“定心丸”。
從2013年溫氏集團在貴州投資發展以來,截至今年6月,合作農戶共獲利9億余元。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溫氏集團堅信,“公司+家庭農場”的養殖方式仍具生命力,未來也會推進“公司+現代養殖小區”方式,帶領農戶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