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食品學會主辦、《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承辦的第十一屆食品科技北京論壇暨2019大健康食品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全國相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及企業等單位的近800位代表參會。此次論壇主題為“科學創新、技術落地”。
在前九屆論壇的基礎之上,此次論壇以積淀深厚的專家優勢對接企業的實際需求。與會專家及業內相關人士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中國營養學會副秘書長王瑛瑤等多位專家圍繞創新驅動食品品質與價值提升、發酵乳制品質構建設與概念創新、健康中國行動與食品科技創新、我國保健食品申報中的常見問題等方面,分享了精彩的報告。此外,論壇還就“三減三健”、健康主食、老年食品、休閑食品等多個食品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產品進行了交流與展示。
業界重大使命——
突破制約傳統食品現代化的關鍵技術瓶頸
“食品產業是高技術產業,但是很多人還未認識到這一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建議,食品界要善于凝練和宣傳食品高新技術。孫寶國介紹,我國食品產業發已展進入新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部對食品科技項目的投入加大,2016-2018年國撥經費總額約12億元;國家自然基金委食品學科項目直接經費逐年增加,從2016年的1.76億元到2018年的2.04億元,再到2019年2.30億元。在這種背景下,致力于突破制約傳統食品現代化的關鍵技術瓶頸是食品科技界和產業界的使命。
創新如何驅動食品品質與價值提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孫寶國在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革命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食品安全、營養與健康科普教育,從而實現食品品質與價值的全面提升。他以白酒為例進行了介紹。孫寶國介紹,白酒價值提升的重要工藝措施“陳釀”。白酒酒體設計正從人工勾調到人工智能設計,而滲透汽化膜法制備無醇葡萄酒、白蘭地或將成為顛覆性技術。此外,孫寶國院士還用圖片生動展示了傳統的手工制醋如何實現從“探氣上甄”到“機器人上甄”的過程。高科技的應用,不但使傳統產業的用工減少、能耗減低、成本降低,出酒率還大大提高、優質酒率提高。
探底營養狀況——
為食品產業指明發力方向
北京食品學會理事長李東博士表示,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出爐,全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急速提升。《綱要》中提到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引導合理膳食,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深入開展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逐步解決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的問題。為積極踐行《綱要》,為此今年論壇組織了“大健康食品發展論壇”。
“鈉太多、全谷物太少、膳食纖維太少、水產品太少、反式脂肪酸過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全面介紹了國人的營養問題。目前,全球不良飲食造成的疾病負擔也正在凸顯。2014年11月,聯合國組織的各國政府間會議,來自全球的2200多名代表參會重新定義營養不良概念: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癥、超重和肥胖癥的各種形式的問題。
“過去,平均每人每天攝入2600大卡的能量還是覺得不飽;今天,攝入2000大卡的能量食物,因宏量營養素過剩導致的肥胖問題仍日趨嚴重。這和我們體力付出減少,吃得依然很多有很大關系。”丁鋼強分析說。
“健康中國2030,是中國的雄心壯志。”在丁鋼強看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參與。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食品營養標簽、國家大豆行動計劃、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國家學校營養餐計劃等一系列國家行動的出臺均離不開食品產業界。他呼吁,更多食品企業參與到每年5月舉辦的全民營養周活動中來。
多年來專注于全谷物食品研究的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譚斌則分享了我國全谷物食品的消費現狀。譚斌介紹,谷物是我國老百姓的主食,是膳食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與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科學吃主食對百姓健康影響極大。目前,我國仍然處于追求精白與口感的白米白面消費階段,絕大多數的生理活性物質在碾米制粉初級加工過程中被損失掉,這不僅造成了國家糧食資源的浪費,還不利于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他期望,全谷物的發展,能受到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關注熱點問題——
用高科技助力產業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趙謀明教授圍繞功能性肽的研究進展作了介紹。功能性肽是指具有一定功能活性的肽類,通常由2-20個氨基酸組成。對功能性肽的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紀90年代,近十年成為了研究熱點。“功能性肽在生產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蛋白原料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蛋白酶酶切位點廣泛,難以靶向酶解制備,加工過程中存在丌愉悅的風味,如苦澀味、腥味等。以功能為導向的產業化控制酶解技術,則可以破解這些難題。”趙謀明介紹,以這一技術為支撐,目前已開發了降尿酸肽、降血糖肽等多個系列的肽產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江正強教授也分享了對人類健康有益的功能性低聚糖類益生元。作為重要的食品原料,功能性低聚糖類益生元已廣泛應用于食品配方并發揮功能特性,如調節腸道內環境、防治膳食相關疾病。江正強認為,功能性低聚糖類益生元在防控慢病方面的新功能活性有待挖掘;作用機制及構效關系有待進一步明確。“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產業化的推進,功能性低聚糖將在今后個性化、精準化營養和以腸道菌群為靶點的慢病、代謝病干預防控中發揮更大作用。”江正強如是說。
內蒙古農業大學張和平教授則預判了未來益生菌的發展方向。
張教授結合國際益生菌、腸道菌群的研究熱點,從益生菌的篩選、腸道菌群的調控以及臨床研究出發,論述了益生菌研究開發的基礎理論以及產業化技術,為我國益生菌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據了解,張和平教授于2005年分離自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自然發酵酸牛乳,相繼完成基因組學、益生功能研究及開發,廣泛應用于食品、畜牧及農業種植領域。
杜邦營養與科技中國研發中心新鮮發酵乳制品組經理、應用專家
沈毅則從創新角度談了不同益生菌菌株在不同食品的應用。他列舉道,可利用專屬植物發酵菌種,開發發酵椰漿產品。又如,隨著酸奶飲用場景的多元化,歐美品牌率先看到餐飲調味品市場商機,將香辛料用于發酵乳的開發。
此外,保健食品是近年來公眾關注熱點。中國營養學會副秘書長王瑛瑤從各國保健食品及類似產品法規定義出發,以我國《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為基礎,系統介紹保健食品原料和輔料管理、功能聲稱管理,相應的標準規范,以及保健食品原料目錄清單及最新進展。她剖析了我國保健食品申報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以及當企業在新產品審評中遇到“補充材料”“建議不予注冊”的情形時如何補充材料進行了詳細介紹。
除了與會專家與企業代表的交流互動,此次論壇還設立了展臺,企業展示的多種創新食品吸引了不少與會者的關注。
《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總編輯張鐵鷹介紹,此次論壇主要聚焦于產業界與科技界的對接。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許多好的科技成果因為找不到對接口而被束之高閣;而企業方面,也苦于找不到好的技術做支持。為此,才連續多年搭平臺堅持舉辦論壇。據了解,于1979年創刊的《食品工業科技》,是國內的綜合性食品科技期刊,多年來專注于食品市場和技術兩大方向。“今后,還將繼續搭好這一平臺,更好地服務于食品科技與產業界。”張鐵鷹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