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據中國養豬網豬價系統數據監測顯示,我國外三元生豬價格為32.00元/公斤,價格較昨日下跌0.18元/公斤,較上周下跌0.70元/公斤,較上月下跌8.92元/公斤,較去年同期上漲18.34元/公斤。
上述數據顯示,我國生豬價格仍在下行,暫無好轉苗頭,我們不再贅述。今天來聊聊豬市!
散戶收下政府補貼迅速抽身……
眾所周知,泔水養豬是造成非洲豬瘟感染的重要因素,有相關數據表明,在中國發生的前21起非洲豬瘟疫情中,有62%的疫情與飼喂餐廚剩余物有關。這些疫情多分布在城鄉結合部,往往呈多點集中發生。
因此官方開始發布禁止“泔水豬”的規定,這一新規可能對規模豬場的影響尚在可接受范圍內,但對于哪些用泔水喂豬的主體——中小散戶影響不可謂是不大!國家雖然沒有明確對中小散戶發出禁令,但從接連幾個出臺的政策看,至少不像對規模化大場一樣態度積極。
自非洲豬瘟暴發后,官方開始從上到下力推“兩場(規模化豬場和種豬場)”保護,清退“兩場”周邊3公里內的中小散戶,目的是在大場周邊構建生物安全屏障,抵御豬瘟疫情。
被勸退的散戶有些排斥,更多的是借驢下坡,收下政府的錢迅速從養豬業里抽身。從目前爆發的案例來看,豬瘟來襲,最先倒下的是這些中小散戶,因此大部分散戶選擇把家養的幾十頭或最多兩三百頭豬拋售后,可以迅速變現,提前脫身。
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總畜牧師彭英林參與了湖南的“兩場”保護行動。他表示,散戶大多數比較配合。他們早就因為豬瘟而惶惶終日,正好不再趟這個渾水。
“南豬北養”格局被徹底打破……
在南方,從2014年就已經開始的“環保退養”進一步加劇。截至2017年底,全國劃定的禁養區共4.9 萬個,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共21.3 萬個。大規模“環保退養”對生豬養殖的影響很大。從2015年開始,生豬出欄銳減,在2015年至2017的兩年里,累計清退的生豬產能達到6000 萬頭,平均年均減少產能3000萬頭。
與之相對,國家要求東北等潛力增長區的生豬產量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2016年至2020年期間共增長5~10個百分點。可以看出,國家正在通過優化區域布局,積極引導生豬產能向東北等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
但是進入2019年,國家層面開始明確“分區防控”的戰略布局,于2019年2月,發布《全國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一定區域化防控方案(征求意見稿)》,將全國分為北部、西北、東部、中南和西南五大防疫區。
除了防疫以外,分區防控帶來的一個更重大改變是:原有的“南豬北養”格局被徹底打破。
官方表示,“過去我們的想法是想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哪個地方適合養豬,有飼料,我們就在這個地方大力發展養豬,哪個地方沒有這個優勢,我們就不養豬了。現在看來這個辦法從經濟效益上來講,是合適的。但是從防疫上來講,是絕對有問題的。”
要從長期防控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要求出發,科學規劃生豬養殖布局。各個省份都要保持有一定規模的養殖量,區域內要大致做到供需平衡。特別是南方及大中城市周邊地區,要鼓勵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的養殖企業,確保一定的自給力,不能盲目的禁養限養,更不能一關了之、一棄了之。
這樣的話,生豬的生產布局要做一定的調整。胡春華表示,這不是一個權宜之計,是長期措施。這也意味著,“南豬北養”格局徹底被打破,并且會一直持續下去。
拓展閱讀……
隨著中國國內生豬產能的恢復,豬肉價格也從10月的高點回落,自11日其出現9連降;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豬肉市場卻出現了問題。據外媒近日報道,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宣布,由于未經過檢查,將召回大約51.5萬磅的豬肉產品(約為23.36噸),包括豬里脊肉,豬排骨和豬排等。
目前,美國農業部已經將這批“問題豬肉”歸類為“I類”召回事件,即具有很高的健康風險——使用該產品可能嚴重危害健康或者導致死亡,他們敦促消費者不要食用這些豬肉。但媒體報道稱,這些豬肉可能運到了分銷商和美國伊利諾伊州的零售地點,甚至進入了消費者的冰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