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非瘟的認識:不怕冷、不怕臟、不怕咸,怕高熱、怕干燥、怕強酸強堿;在無人為干預的情況下高度接觸性感染,傳播速度較慢,高度致死性,但死亡率并非100%,取決于感染途徑的劑量,豬健康度,營養、環境等;可防可控,不易根除,但可以凈化。
非洲豬瘟的傳播主要風險:人員(返場)、售豬(車輛)、飲水、引種、配種(精液)、打針、采血、飼料(豬血漿蛋白、泔水、晾曬玉米)、其他生物……非洲豬瘟的傳播特點是高度接觸性,應減少接觸,補償到位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關鍵。
遏制非洲豬瘟蔓延的建議:建立基于生物安全的綜合防控策略,設立非瘟補償專項基金(多方出資)重新規劃養豬布局(區域性限養、休養、輪養),成立獸醫警察部隊,擴大非洲豬瘟監測范圍,提高疫點處置能力和效率,改進生豬調運設備,開展非瘟防控技術攻關。
生物防控是對付非洲豬瘟的有力武器,通過切斷、阻隔、洗消、稀釋等策略,最大限度地不讓病毒接觸易感豬,核心三原則:凈臟分離、單向流動、防止交叉。
防非經驗總結:人是防非成敗的最大變量;實體墻、小單元、降密度很管用;酸化劑、臭氧、發酵產品非常有用;豬的健康度和舒適度的必要性;黏膜屏障和黏膜免疫的重要性;防便秘、抗應激的必要性,減少應激原(冷、熱、潮、痛);
發生疫情后如何復養?復養前的復盤(反思原因、風險評估、亡羊補牢);查漏補缺(實施設備的升級改造,管理制度的增補完善);全面洗消2-3次(消毒+清洗+消毒+干燥+熏蒸),1-2個月;洗消后的效果評估(全面取樣檢測);哨兵豬飼養(非必須)(5-10%,1-2個月,連續動態監測)人員上崗前的系統培訓,定期考核;全面恢復飼養,持續監測;制定應急預案,反復演練。
非洲豬瘟的病毒毒力未減弱,從凈化樹分析來看未見明顯變異,仍需對不同分離株進行系統評價,對策是定點清除,逐步進化是可能的,帶毒生產,與非共舞,暫時不現實。
非洲豬瘟疫苗研究現狀:哈獸研等研制出候選疫苗,初步完成了實驗室評價,但要上市一年內出不來,非洲豬瘟疫苗未來應用要慎重,凈化成本更低。我國非瘟未來結局,藍耳病化:用不太靠譜的疫苗免疫;豬瘟化:用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地方性流行)凈化:不依賴疫苗,著眼于凈化和根除。
對非瘟的反思:
(1)危中有機,非洲豬瘟固然是中國養豬業的一場劫難,也是對我們過去依賴藥物,漠視生物安全的懲罰,也是養豬業提檔升級、浴火重生的契機。
(2)防控利器:生物安全體系不是對付非洲豬瘟的權宜之計,而是今后防控各種疫病的利器,應成為規模化豬場的標配。
(3)可防可控: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同時加強營養、環境、管理、免疫、提高豬群健康度、舒適度、非洲豬瘟是可防控的。
(4)凈化良機:現階段我國生豬數量減少,影響國民生計,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主要疫病的凈化良機,因為從長遠看,凈化成本永遠最低。
小結:(1)非洲豬瘟是養豬業的“頭號殺手”;(2)非洲豬瘟是可管理的,可防、可控的疫病;(3)基于生物安全的綜合防控體系是豬場核心競爭力;(4)對非洲豬瘟疫苗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疫苗不是萬能的;(5)未來我國必須走非洲豬瘟凈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