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從湖南天心種業一干就是十多年的楊盛美突然離職了。
思考幾個月后,他決定接受挑戰,成為了湖南泊之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湖南動保省級代理商,以下簡稱:泊之富)的聯合創辦人,正式從養豬人變成了動保貿易者,用楊盛美的話說“以前都是別人給我介紹產品,現在成了我要把產品解讀給別人聽,動保領域我算個門外漢。”所謂隔行如隔山,他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3年泊之富正式成立開始接手的第一個廠家就是默沙東,與廠家一起接手過來的,還有上百萬的庫存。2013-2014年間,又正逢豬價行情低迷,直至2015年,業內開始流傳:泊之富到底還能熬多久?楊盛美坦言,那段時間真的是他離開天心后的“至暗時刻”。
終于,陰云散去,豬周期來了!“歷經磨難”的泊之富也慢慢開始了蛻變。此時的楊盛美已經轉任了泊之富的技術總監,公司服務對象定位為中大型豬場,只保留了個別區域的渠道。公司銷量目標單是默沙東的產品也從曾經的300來萬增長到了如今的1100來萬,業務團隊從曾經的寥寥幾人也擴展到了如今的10人。
可讓泊之富沒有意料到的是,自2018年8月開始,它已經走進了一輪由非洲豬瘟引發的“超級豬周期”,無論泊之富是否愿意,整個生豬行業都面臨著洗牌。
“如果不是有比較好的消毒藥,真有可能搞得我們關門。”談及公司經營情況,楊盛美毫不遮掩,他告訴豬場動力網記者,19年上半年銷量都還可以,但下半年開始變得很艱難,近兩個月銷量還能持平,但前面幾個月都是虧損的。
到底有多少豬場消失了?
泊之富在湖南存欄較多且養殖密度較大的地方——永州的銷量數據顯示:曾經一般每月網絡銷量10-20萬的水平,現在的銷量只有一萬多塊。
據楊盛美了解,湖南的中小養豬群體損失的生豬可能比規模場更嚴重,而集團公司損失較多的就是公司+農戶,農戶的生物安全措施相對做的不是太好,大的母豬場相對而言保護的比較好。在他看來,就眼前利益來說,湖南的養豬人整體損失相對其他省還是比較少的,因為豬場發病相對比較晚,處理的經驗也比較豐富,不像其它疫情發得比較早的省份,生豬幾塊錢一斤大量拋,所以只要是豬場還有豬的,資金應該還是有儲備,但完全沒豬了的就另當別論了。
損失場以中小為主,復養以規模場為主
據豬場動力網業內調研了解,湖南目前的復養情況多以規模肥豬場為主合作養豬,如A有一定的資金,可能還有相關政策申請的情況下選址建廠,租賃給B,AB合作一起把豬給養起來。中小散戶則少部分以零星養少量幾頭、幾十頭肥豬(個別母豬),大多還沒動起來。
“中小養戶復產的之所以少,主要是都還不敢。”楊盛美告訴豬場動力網記者,不敢復養的人群主要面臨防控能力不夠,無法抵御風險的問題,其次就是沒有足夠的資金,疫情后可能再也翻不了身。管理越落后,以前可能也沒有太多盈利,一不小心不好就會資不抵債。何況現在投一頭母豬成本如此高昂。
他算了一筆賬:一頭7公斤的二元豬至少需要3600元,肥豬一頭至少1600元,1000頭就是160萬,這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巨款,中小散戶很多沒有這個實力。在不復養的群體里,資金可能占了主要的原因,因為只要是資金沒有問題,其實大家的賭性還是很強。
除了全力深度服務規模場,沒有其它路可走
非洲豬瘟引發的豬業大變局已然開始。楊盛美預計,明年規模化豬場的比例預計會占到50%。未來的養豬格局會變成規模場、小型自繁自養場、還有就是企業+農戶合作,風險共擔的模式,當然企業+農戶在利益的分配上可能會有一些調整。
養豬群體已經開始規模化、年輕化、理性化。“泊之富得實打實的去解決客戶問題,以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宗旨。”楊盛美感受到了危機,他要求團隊成員要么就是技術專家、要么就是產品經理;要求團隊人員能夠真正了解豬場存在的問題;要求團隊成員能夠分析到豬場接下來的趨勢,提醒豬場將疾病防范于未然;要求團隊成員配套好的產品跟方案真正去解決問題,再加上好的產品跟方案......
“企業也得養活自己的員工,也需要一些利潤,我們歷經幾個月的虧損期,沒有裁掉一名員工,只要公司不嚴重虧損,我們就會穩住員工堅持下去。”楊盛美深知2020年的生豬市場不確定因素諸多,上半年肯定會很難過,且已經進入了買方市場,以后也將面臨各種如:1)規模化程度越高,服務這類群體面臨的招標問題; 2)沒有足夠資金實力,難以應付的長周期款期; 3)物流配送等系列問題...
現在擺在泊之富眼前的,就是盡全力深度服務好規模客戶。
為此,泊之富向同行敞開了懷抱。在楊盛美看來:如今市場需要專業的人一起整合來做專業的事,經銷商群體的出路就是共享。市場對于服務商的整體服務水平已經越來越高,再不能單槍匹馬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