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來,貴州銀行福泉支行積極貫徹落實貴州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大力支持生豬養殖產業發展。該行先后從解決企業融資困難、擴大養殖基地著手,主動與政府職能部門和企業溝通對接,為當地生豬產業鋪墊致富路,真正讓生豬變“金豬”。
據悉,貴州銀行福泉支行投放的產業扶貧貸款采用了“龍頭企業+公司+精準貧困戶”的合作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公司與福泉市欣榮牧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采用“五統一保”的模式進行經營和管理,再由欣榮牧業負責牽頭,在當地選擇多個養殖合作社,同時聘用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事生豬養殖,完成養殖任務,現在已經成立40余家養殖合作社。
貴州科普園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此次生豬養殖優秀合作社中的一家,該公司通過多年的養殖經驗,已經形成生豬生態循環養殖一體化發展模式。雖然是一家代養殖合作社,但該公司的養殖基地卻多達14個,分別分散在福泉市周邊,每個基地距離最近的有7公里,而最遠的約10幾公里。在疫情期間,為避免疫情蔓延,該企業采取多種措施,全面封閉養殖基地,對養殖基地周邊進行消毒。值得一提的是,企業把統一購買幼豬的模式轉換成自主培育幼豬的模式,有效保障了生豬的培育和養殖不間斷,由于各方面的管理到位,公司生豬死亡率大幅度降低,這些也是保證該養殖基地的生豬未出現交叉感染的根本原因。
據貴州科普園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養殖的生豬一般一年出欄兩次,一次就可達兩萬至3萬頭,出欄后主要是銷往黔南州各縣市,生豬一頭能賣到4000元至5000元不等,按照科普園養殖的發展現狀,全年收入凈值可達到8000余萬元。而這么一個養殖基地光是員工就有80余人,人均月收入約5000元,不僅養殖業發展沒有停滯,還帶動了周邊貧困居民實現家門口創收。
說起疫情的影響,該公司負責人表示,25年來都在與生豬“打交道”,去年全國也遭受了一次小范圍的豬瘟影響,由于沒有來得及防范管理,死了很多豬崽,同年自己承包的土地因為冰災受損嚴重。他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在資金緊缺的時候是貴州銀行福泉支行的大力支持,產業才能一點點變好,經驗有了、“子彈”也足了,雖然現在豬瘟“二進宮”導致繁殖生豬的速度相比以前慢了,但收入的的確確增加了,有信心把生豬養殖業做得更好。
截至目前,貴州銀行福泉支行已累計發放產業扶貧貸款8107萬元,在疫情的嚴峻考驗下,該行依然與各生豬養殖產業保持密切聯系,做到不抽貸、不惜貸,盡全力幫助生豬養殖企業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