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關于豬肉的話題說了一整年。從中央到地方,為了百姓餐桌上別少了“這盤肉”,可說是想盡了各種辦法。生豬補欄增產加速進行,儲備肉投放力度加大,豬肉凍品庫存維持較高水平,豬肉進口數量增加等。
鼠年春節市場豬肉供應情況如何?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來看,豬肉供需矛盾有所緩解,春節期間不管是豬肉還是替代品,市場供應總體充足,價格也會總體穩定。
春節臨近,記者特意來到生豬養殖大省四川,采訪養豬場、養豬專業村,調研生豬生產的全產業鏈復產情況。
四川是全國最大的生豬養殖省份,也是豬肉消費大省及主銷區。嚴防嚴控生物隔離,開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推進種養結合、以種定養等模式助力產業發展——一系列旨在嚴格防控非洲豬瘟疫情、穩產保供的舉措已在這里落到實處。四川生豬生產2019年全年出欄4500萬頭,2020年將完成6000萬頭生豬出欄任務。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如今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真有點不一樣了。如果想吃到健康豬肉,不僅見不到豬跑,可能連豬都見不到了。記者近日在四川多地調研發現,作為一名外來者,站在一個個閉環式養殖場外,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隔離措施的話,的確“看不見豬跑”。
四川是全國最大的生豬養殖省份,也是豬肉消費大省及主銷區,一系列旨在嚴格防控非洲豬瘟疫情、穩產保供的舉措已經落到實處。據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秀彬介紹,四川生豬生產從2019年10月開始基本趨于穩定,2019年全年出欄4500萬頭,超額完成4008萬頭的出欄任務。2020年四川將完成6000萬頭生豬出欄任務。
無死角生物安全防控
防“非”千萬條,生物安全第一條。做好疫病防控工作,是生豬穩產保供的基礎。為了將非洲豬瘟疫情徹底阻斷,曾經習慣散養的養殖戶們如今空前統一和團結。
綿陽市三臺縣劉營鎮青龍村是遠近聞名的養豬專業村,當前從事養豬的有84戶。自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青龍村一直沒有疫情發生。“從2019年初開始,村民們就自發成立了聯防隊,在村外路口設卡,對過往車輛統一消毒,合作社成員輪流值守,對養殖區域實施封閉管理。”劉營鎮青龍村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唐高銀告訴記者。
對于存欄規模在500頭至2000頭的中型養殖場來說,春節前后是他們最繁忙的時候。
“非洲豬瘟病毒像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殺手,它自己不會移動,需要通過附著物傳播。”四川省地國農業有限公司江油新安鎮書房村養殖場負責人萬廷林向記者介紹,控制豬群移動旨在控制傳染源,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旨在切斷傳播途徑,生物隔離則可以保護生豬不感染病毒,這也是防控非洲豬瘟的最佳方式。
1月8日上午,書房村養殖場工地上,圈舍改建、維修、消毒清洗等增添防控措施的工作進行地熱火朝天,因其必須趕在2月15日8400頭仔豬入欄前全部完成,農歷春節也不得休息。萬廷林以圈舍消毒清洗向記者舉例:“首先用高壓熱水清洗機整體沖刷,隨后用液化氣噴燈的火焰依次噴射豬欄、豬床,緊接著熏蒸消毒,最后用生石灰粉刷圈舍。”
圈舍外,1400米管線將12座分料塔與3座總料塔連在一起。“飼料車只能停在養殖場外,將飼料通過料塔傳輸到圈舍。豬出欄時要走‘專用通道’,直接通過升降機運輸到養殖場外再裝車運走。”萬廷林說。
安全、專業、高級別的生物安全防控舉措如何實施,在大型養殖場更為直觀。一座巨型水庫將高高的鐵絲圍欄和依山勢而建的基地分隔開來,想要進入養殖區可謂“跋山涉水”——這是四川省羌山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油基地給人的第一印象。
基地實行閉環式生物安全防控管理,分設了綜合隔離洗消區、專業隔離管控區和生產隔離專控區。工作人員需要經過洗、消、熏、脫、隔離、加壓六級管控,共計6天時間隔離消毒才可以進入生產環節。
指著航拍視頻,企業負責人講起了基地“大廠房、小單元”液泡糞全漏縫、倒吸式通風生產模式,“各生產環節按工藝分區獨立運行,各生產區域嚴格實行生物安全管控,科學合理地保證了人員、物資、車輛互不交叉。同時封閉式管理和溫控系統保證了生產車間不受外源污染”。
目前,四川已連續數月未新發生疫情,疫情呈明顯減弱態勢。“盡管非洲豬瘟疫情發生沒有明顯季節性,但隨著春節來臨,農村有走親串戶、殺年豬、辦壩壩宴等習俗,疫情防控還要繼續堅持排查到底,不留死角。”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周明忠說。
小規模低標準養殖在退場
當前,生豬養殖業正處在以散戶為主到以規模化為主的過渡階段。從國家層面看,產業轉型路徑越發清晰。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要大力促進轉型升級。一方面支持各地新建、改擴建規模化養豬場;另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帶動中小養豬場,通過統一生產、統一營銷、技術共享、品牌共創等方式,結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
據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局長王世林介紹,四川正在加快實施《川豬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引導生豬大型企業加強產業規劃布局、開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同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以中小規模養殖場(戶)標準化升級改造為重點,大力推行“產業化龍頭化企業+養殖農戶”的企業利益兜底模式,不斷提高生豬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
三臺縣是傳統生豬養殖大縣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年出欄生豬常年保持在100萬頭以上。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養豬,養豬戶有十多萬戶。近兩年,散養戶逐漸減少,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縣養豬戶減少到3.3萬余戶。
“我感覺自己搭上了好政策順風車,國家推進規模化養殖,不少企業會主動上門和有一定基礎的大戶合作。豬苗、獸藥、飼料都是從公司統一購買。沒有本錢,公司還提供擔保貸款,有了收益大家共同分成。”2019年6月,三臺縣劉營鎮黃荊村2組養豬專業戶魏小勇和綿陽市馮氏飼料有限公司簽訂了養殖合作合同并獲得免息擔保貸款40萬元。2019年8月21日,馮氏飼料有限公司提供的401頭豬苗入欄。
“農歷春節前后,我有一批育肥豬出欄,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和合同約定,我和公司按利潤四六分成,還完貸款可以賺40萬元左右。”魏小勇告訴記者。
與馮氏飼料公司簽訂合同的養殖戶養殖規模從500頭至2000頭不等,這樣的模式帶動了小農戶融入大市場。在江油市、三臺縣,還有不少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代養模式實現了對養殖戶的扶持。
鐵騎力士集團通過“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的1211生豬高效代養模式,確保“1個家庭農場+存欄2000頭+1年養殖周期+年獲利100萬元”。企業為農戶統一設計圈舍,提供豬苗、飼料和藥品疫苗,實行標準化管理、合同價回收、品牌銷售。“這種模式可以確保家庭農場無重大死亡風險,無重大行情低迷風險,無資金中轉負擔且有穩定收入。”鐵騎力士集團豬業事業部總裁李宗均說。
綿陽市三臺縣永民鎮梓潼廟村生豬代養扶貧示范場負責人李海蓉便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2019年12月20日,我的豬場出欄肥豬2000頭,出欄保底價是8元/斤,超出部分公司按10%給予獎勵,去年的出欄均價是18.5元,高出保底價10.5元。每一只豬我能拿到保底分紅約200元,還有340元的二次返利。2000頭豬總收入100萬元左右。”李海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生豬散養戶近年來大幅減少的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首先,散養戶缺乏環境污染治理能力。其次,場地、疫病、市場波動風險讓散養戶缺乏信心。第三,非洲豬瘟來襲,最先倒下的就是小散養殖戶,這也加速了傳統養殖業轉型升級。”李宗均分析。
截止到2019年8月,四川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生豬出欄量占全省出欄總量的47.9%。省級以上生豬重點龍頭企業142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8家。
種養結合助力生豬產業發展
綠色發展是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不少四川養殖場通過種養結合、以種定養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助力生豬產業取得長足發展。
總規劃面積57平方公里的三臺縣麥冬·生豬現代農業產業園覆蓋2個鄉鎮20個行政村,是三臺縣現代農業區與標準化養殖場結合的范例。整個園區以麥冬、生豬為主導產業,麥冬種植面積達2.1萬畝,占園區總面積的80%;年出欄生豬22萬頭、仔豬60萬頭。
鐵騎力士集團楓葉牧場繁育中心位于麥冬·生豬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地帶,這個繁育中心年可出欄優質商品仔豬50萬頭。“經過測算,每一畝麥冬田可以消納6頭豬的糞污,通過管網直供田間,無害化處理后的糞污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減少商品肥使用,提高麥冬品質。”李宗均說。
2019年12月11日,齊全農牧集團在遂寧市安居區舉行了智能化無抗綠色生豬產業化項目簽約儀式。項目總投資5.53億元,將建設年存欄5000頭的智能化全生態立體式種豬繁育場一個。
通過推動種養循環,四川已培育60個種養循環的省級現代農業星級園區,支持建設78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重點縣。
四川各地都在有力有效推進復產。2019年12月末,溫氏集團在南充市高坪區20萬頭仔豬繁育場、天兆豬業南充嘉陵5000頭原種種豬兩個項目正式投產運行。鐵騎力士集團川藏黑豬基地——江油武都川藏黑豬原種場已于2020年1月初引種投產,這是全國唯一的全自動化、標準化、現代化川藏黑豬核心原種場,計劃到2025年出欄1000萬頭川藏黑豬。
“四川一手抓非洲豬瘟防控,一手抓恢復生豬生產,兩手抓兩手硬。總體上保證了生豬生產趨于穩定,疫情趨于穩定。雖然2019年生豬產能有所下降,但只要市場有序,就能夠保證讓大家過好‘兩節’、吃好豬肉。”楊秀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