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生豬產能下降,恰好碰上下跌周期、疫病暴發、環保限養禁養等多種因素疊加。解決這一問題,既要抓緊解決產能恢復、調控價格問題,更要通過這一輪“市場撞擊”深化對生豬產業認識,更加全面、準確、深刻地理解落實新時代新發展理念,從產業體系、政策體系、防治體系等深層問題著手
持續引發市場關注的生豬產能下降問題,正逐漸出現轉機。據農業農村部透露,目前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和規模豬場出欄量環比均連續數月增長,且這一勢頭保持良好。可見,去年下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采取的一系列恢復產能舉措,正在產生積極效應。
過去,我國生豬市場長期處于短二三年、長三五年一輪的“豬周期”漲跌循環中,市場在冷熱交替中維持總體平衡。這一輪生豬產能下降,恰好碰上下跌周期、疫病暴發、環保限養禁養等多種因素疊加,打破了市場緊平衡,導致市場價格高企、供應緊張。
為有效緩解這一現象,近幾個月各有關部委及重點省區市,緊急出臺了許多政策舉措,圍繞養殖場戶不敢養等難題,采取“點穴式”治療。比如,加強疫病防治、疫情監控,提供必要資金支持、解決用地需求,環保尺度分門別類、實事求是等。這些措施涉及飼料、仔豬、運輸、資金、土地等方方面面,對養豬業幾乎是“點對點”,一針見血。因此,如無意外,將實現主管部門所說的“在預計時期內恢復大部分產能”。
從目前各地的舉措來看,雖是綜合施策,但大多還是集中在快速恢復產能的“搶救式”框架內,以期盡快緩解市場擔憂。這些措施很有必要,有的立竿見影,對當前產能明顯不足的養豬業起到了“及時雨”作用。不過,從養豬業長遠發展來看,還需要把“及時雨”下成一場透雨,針對養豬場戶最擔心的薄弱環節、針對產業鏈發展最致命的“短板”,也就是讓大家“談瘟色變”的疫病問題,一攬子解決,從根本上建立起更為完善嚴密的疫病防治監控治理體系。
這對養豬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生豬疫病,是橫亙在養殖戶心頭最大的“梗”。無論大戶還是小戶,疫病皆為大敵。過去規模小、流通阻隔,疫病相對容易阻隔在狹小區域。現在,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流通更為便捷,一旦發生疫情問題、質量問題,輕則損失慘重,重則滅頂之災。而且,養殖戶、養殖場、養殖企業很難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疫病問題,必須依靠政府部門建立防疫隊伍、加強檢驗檢疫和疫苗研發。
因此,生豬問題,既要抓緊解決產能恢復、調控價格問題,更要通過這一輪“市場撞擊”深化對生豬產業認識,更加全面、準確、深刻地理解落實新時代新發展理念,從產業體系、政策體系、防治體系等深層問題著手。市場能解決的交給市場,比如生豬養殖規模化問題,這是市場能夠解決的事情,只要政策穩定,方向明確,市場就能找到“鑰匙”;該政府發揮作用的堅決發揮好、發揮到位,比如疫病防治,必須依靠政府這只手,從上到下建立研發、監測到防治、推廣的完備體系,形成完善的“現代化養殖、流通、防疫網絡”,讓市場主體放心投入、放心發展。
眼下正值寒冬,冬春季節是動物疫病高發季節,隨著各地生豬生產加快恢復,春節前生豬調運量增多,疫情發生風險將有所增高。尤其是北方地區,氣溫普遍下降到冰點以下,如果防疫措施落實不到位,疫情發生風險會更高。因此,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這一階段,務必長短結合,把有效恢復產能與長遠健康發展的機制手段結合起來,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