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豬肉消費進入旺季。經歷過非洲豬瘟和豬價上漲后,生豬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如何?怎樣進一步提振散養戶的養殖信心?在此前采訪的基礎上,記者近日對多家養豬場戶負責人進行了電話回訪。
非洲豬瘟發生以來,記者先后前往多家生豬養殖場采訪。無論規模大小,都只能進入大門,不能踏入豬舍。離大門還有幾百米,所乘坐的車輛就要經過高壓水槍的輪番洗消,消毒完的車也只能停在門口。外部人員即使全副武裝,穿上連體防護服,換上高筒膠鞋,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也只能進入辦公區和生活區等非核心生產區。這已經成為幾乎所有養豬場的常態。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王俊勛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全球尚無有效疫苗可用的情況下,想要降低非洲豬瘟疫病發生的風險,主要的辦法就是努力做好生物安全防控。由于非洲豬瘟病毒耐受性強、存活時間長,且傳播途徑復雜、致死率高,這就決定了除了豬場本身要改造到位外,還需要外部防控手段的支持,嚴格控制進入豬場的人、物、車等。
非洲豬瘟的防控是生豬保供穩產的前提。隨著防疫體系的不斷完善,生豬養殖、販運、屠宰等主體的生物安全意識明顯提高,清洗消毒、隔離檢疫等防控手段不斷加強。目前,多數規模養殖場已建立起較完備的生物安全防護網,部分曾發生疫情的養殖場戶已恢復生產,有的復養生豬已出欄上市。
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生豬養殖為主的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接到記者電話時,公司養豬事業部總裁張從林正在豬場巡查。“我們的特點是打造‘鐵桶’豬場體系,把豬場打造成好似鐵桶般的嚴密結構,以此阻斷疫病入侵。在合作育肥方面,農戶的豬舍也按照‘鐵桶’模式改造,飼料、仔豬都由公司提供,養殖技術、病疫防控等由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出欄的育肥豬由公司來收購,農戶做的就是按照要求做豬場管理和日常飼喂。”
“我養豬十多年了,從沒遇到過這么賺錢的行情。”四川省簡陽市街鄰村養豬戶黃玉擁有4間豬舍,年出欄百余頭。他告訴記者,正常年景下,一頭豬賺100至200元,不少時候還要虧錢。豬價從低點漲至高位再回落,整個周期一般要三五年。“2019年以來,只要能防控好非洲豬瘟,把豬健康養出欄,就有得賺。算下賬,每公斤34元的出場價,扣除飼料、防疫等18元的養殖成本,純利是16元。肥豬養到130公斤出欄,每頭利潤大約是2000元。”黃玉說。
在市場行情的帶動下,養殖場戶增養補欄信心不斷增強,全國生豬產能保持恢復向好勢頭。數據顯示,2019年12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2.2%。其中,規模企業豬場產能恢復更快,其母豬存欄連續4個月增長。
張從林介紹,揚翔公司母豬常年存欄10萬頭,非洲豬瘟傳入我國后,母豬存欄減少10%以上。隨著國家扶持生豬生產的舉措接連出臺,加之生豬價格較好,去年下半年來存欄母豬恢復較快,如今已達12萬頭。豬場的效益很好,企業在外省布局了一些豬場,有些正在改造豬場,有些已經開始進豬,預計今年5月份豬只將進入完畢,屆時母豬存欄將達到30萬頭,相當于之前的3倍。
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印發《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按照要求,2020年底前生豬產能要基本恢復,2021年要完全恢復。記者了解到,養豬的高回報與疫病的高風險交織,使得部分中小散戶既想養又不敢養,既有積極性也有些擔心。還有些中小散戶由于前期豬價過低,加上疫區豬群不能正常周轉,損失嚴重,導致沒錢養。
據介紹,我國生豬產業格局有自身的特點,從豬肉產出上看,規模養殖戶和中小養豬戶各貢獻了一半,但從主體數量上看,全國生豬養殖場戶約有2600萬戶,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場戶僅18.7萬戶,中小散戶則占99%。當前,規模企業主要有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企業+農戶(合作社)”模式,一種是自繁自養模式。
“目前企業在滿負荷生產,合作的養殖戶進購豬苗的申請排到了兩個月后,還有很多養殖戶來公司咨詢。”負責溫氏集團在廣東英德市大部分生豬養殖業務的華農溫氏英州分公司經理韋修揚說,分公司2019年肉豬上市量已超過50萬頭。目前,養殖戶復產擴產意愿已被調動起來,一些其他行業的企業也想進入養豬業。但產能能否進一步擴大還取決于疫情防控形勢,尤其是中小養殖戶。
不久前,在農業農村部的倡議下,全國15個生豬龍頭企業與湖北恩施、四川涼山等16個市(州)政府簽訂了生豬產業發展合作協議,計劃總投資近500億元,建成投產后,可新增年出欄生豬2200萬頭的產能,帶動3.3萬農戶發展生豬相關產業。專家建議,大型養豬企業可以抓住當前市場行情好的時機,采取“公司+農戶”、入股加盟、托管租賃等方式,帶動中小場戶補欄復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