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春節市場供應,我省投放1萬多噸儲備肉。儲備肉新鮮嗎?市場反應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動態存儲,大可放心食用
在南京金潤發肉品區,“南京市政府儲備肉投放點”標識十分顯眼,下方懸掛著肋條、前排、蹄髈、前腿肉、后腿肉、腿肉等品類的售價牌,臨近中午,不少市民排隊挑肉稱裝。“我是第三次來買儲備肉了,只要烹飪得當,口感上沒什么差別。”家住陽光廣場小區的李女士說。肉品區徐主管介紹,自1月10日南京第三批次儲備肉投放起,超市平均每天儲備肉銷量在300公斤左右。
位于友誼路的好鄰里菜場內,排骨、腿肉等幾種實銷儲備肉品同樣搶手。“本來想來買點仔排,結果跑了個空。”肉攤前徘徊的一位老人說。
針對部分肉品短缺情況,江蘇雨潤集團供應部總經理王康說,儲備肉是按需供應,每天會給每個終端配發兩次貨。
目前,南京儲備肉投放量居我省13個設區市榜首,由于市民購買積極性高,前兩批儲備肉已“超額”投放167噸。“南京人口多,豬肉需求量大,所以儲備肉投放進度更快。”省發改委價格管理和成本監審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市投放量懸殊較大,常州和徐州分別在12日、13日投放,蘇州投放的是冷鮮肉。
記者走訪發現,除了大扇排骨冷凍痕跡較重,市場上儲備肉與冷鮮肉在顏色上并無明顯差別,價格卻相差近十元。當被問及沒買儲備肉的原因時,不少消費者回答說,“不知凍了多久了,不敢吃。”對此,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包文斌解釋說,儲備肉的存放是一個動態存儲的過程,理論上的保質期在12個月,以目前的投放頻率來看,實際的儲存時間較短,消費者不必為儲備肉品質擔心。
穩定市場,投放要把握好“度”
每天天不亮,蘇食集團送往南京各投放點的儲備肉的貨車就動身了。“我這里有五六十臺配送車,第一輪送貨結束后,投放點沒貨了,要補貨,我馬上就安排送過去。” 蘇食集團儲備公司經理吳義清說,他們在南京江北新區的冷庫可存儲8000噸凍肉,主要進口自歐洲和北美等地區。
“儲備肉的來源主要有兩類,一是從國外進口,二是龍頭企業自采。”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蘇食、雨潤、天鵬等食品加工企業和重點市場加大進口力度,南京眾彩、常州凌家塘、無錫天鵬等各地大型農貿市場、大型農副產品基地通過增加外采,增加商業儲備。
儲備肉價如何制定,對市場上鮮肉價格影響大嗎?在好鄰里菜場,投放點的肋排一斤24元左右,但市場上的鮮肋排一斤要40元起。南京市商務局菜籃子工程辦公室主任沈巖說,南京一天豬肉消費量在六七百噸左右,儲備肉才幾十噸,對于鮮肉價格影響不大,主要起到穩市場、穩預期作用。
選用冷鮮肉投放的蘇州,價格只低于市場同類價格10%。“蘇南生豬自給率低,而蘇北是主產區,價格由各個設區市自主確定。” 省發改委負責人說,儲備肉價格定高了,體現不出公益性,價格太低,又供不應求,所以各地要把握好“度”。
儲備肉起到蓄水池作用
通常鮮肉價傳導到生豬價需一周左右。市場肉價有所波動,但目前對豬市影響還不大。包文斌認為,現在一頭商品豬的凈利潤還很高,養豬的積極性與儲備肉投放之間沒有直接關系。
對市場變幻不定的生豬養殖來說,儲備肉起到蓄水池作用。“豬肉儲備是政府平衡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黃瑞華說,低價位時批量吸儲阻止價格下跌,幫助養殖業者減輕損失,高價位時則投放市場以阻止價格上漲,又保護了消費者利益。所以收儲或投放的時間節點與節奏非常重要,反應敏感,操作及時,就能發揮杠桿作用。
儲備肉制度不僅起到市場調節器作用,還很好地引導了市場預期。業內人士介紹,前段時期一些生豬養殖企業“捂貨惜售”,造成市場豬源相對較少。此外,商業企業有一部分冷凍肉庫存“待價而沽”,儲備肉的投放將引導這些企業正常出欄出庫,市場供應平穩,肉價趨于理性。
“我們要了解承儲企業的儲備量、進貨情況、交易情況、價格多少,并重點監測14個生豬的生產和流通企業。”沈巖說,他們每天監測生豬的收購價和白條肉批發價,監測農貿市場主要品種銷售價格,這些數據為決策提供基礎。
省商務廳負責人介紹,節日期間為及時掌握市場動態,我省啟動了生活必需品市場監測日報制度,對豬肉市場供應形勢分析研判,發布預警預測,合理引導肉類產品的調控,確保市場供應穩定。
肉價回歸主要靠產能恢復。“從種豬懷孕生小豬,到育肥養大,需要一個周期。”包文斌認為,當前需要提振部分豬場復養的信心,但是不鼓勵沒有條件的養豬場盲目復養。有關部門要有前瞻意識,避免出現被動吸儲與投放,加劇緊張或過剩的現象。